- 1.
刓缺释义:⒈亦作“刓闕”。 磨损残缺。前蜀 杜光庭《录异记·许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识。”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讹谬者,輒市之,储作副本。”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卧佛寺》:“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无纤毫刓缺。”清 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中:“东坡《送李孝博之岭表诗》碑,在 蜀冈禪智寺,断仆已久,而字画幸无刓缺。”⒉犹败坏。唐 韩偓《春阴独酌寄同年李郎中》诗:“诗道揣量疑可进,宦情刓缺转无多。”宋 岳珂《桯史·燕山先见》:“若沿边诸郡,士不练习,武备刓缺,则置而
- 2.
单鲜释义:少。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某顷年使上国,亲友附澄金二十两,讶其单鲜。友曰:‘金虽少,贵其夜明,有异於常金耳。’”
- 3.
怖惧释义:恐惧;惶恐。 汉 赵晔《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会 秦 怖惧,逆自引咎,越 乃还军。军入悦乐。”《后汉书·冯异传》:“臣以遭遇,託身圣明,在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勑,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慄怖惧。”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羣鰐嘷叫其下,鹿怖惧落崖,多为鰐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宋 李纲《论使事札子》:“今陛下藉祖宗二百年之基业,纵使未能恢復土宇,岂可不自爱重而怖惧屈服,以貽天下后世之讥哉!”王闿运《陈景雍传》:“景雍
- 4.
摄服释义:⒈有缘饰的衣服。《仪礼·既夕礼》:“贰车白狗摄服。”郑玄 注:“摄,犹缘也。”贾公彦 疏:“服又加白狗皮缘之,谓之摄服。”⒉亦作“摄伏”。威慑使之屈服;畏惧屈服。摄,通“慑”。《太平御览》卷三四五引 三国 魏 曹操《内诫令》:“百炼利器,以辟不祥,摄服奸宄者。”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群鰐嘷叫其下,鹿怖惧落崖,多为鰐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虏虽得志,不敢乘胜过 陕 者,犹摄服大威,为将来之虑故也。”胡三省 注:“摄,读曰‘慑’。”清 戴名世《老子论上》
- 5.
沙麻竹释义:亦作“沙摩竹”。竹的一种。根蟠节大,干厚实而坚,可削作弓弩,大者可作茅屋椽梁。《太平御览》卷九六三引 南朝 宋 沉怀远《南越志》:“沙麻竹,人削以为弓……或曰苏麻竹,或曰麤麻竹。”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中:“沙摩竹,桂 广 皆植,大如盆碗。竹厚而空小,一人止擎一茎,堪为茆屋之椽梁也。其种者,釤其竿,每截二尺许,钉入土,不逾月而生根叶,明年长芽笋,不三载而为林。”
- 6.
流虬释义:同“流求”。 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又经 流虬国,其国人么么,一概皆服麻布而有礼。”
- 7.
海翻释义:指南方沿海区域,秋天由飓风造成海潮侵入陆地的灾害。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沓潮者,广州 去大海,不远二百里,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復多颶风,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颶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或十数年一有之……俗呼为‘海翻’。”
- 8.
海镜释义:⒈指明亮如镜的海或海面。 南朝 宋 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太上正位,天临海镜。”唐 黄滔《狎鸥赋》:“至若海镜秋碧,天蓝霽青,磨开桂月於浩渺,画出 蓬山 於杳冥。”清 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仰能窥天步,俯能测海镜。”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四:“饿乡之‘饿’如其不轧窒他的机括,前途大约就可以见平风静浪的海镜。”⒉指月亮。明 徐渭《泊阊门值闰月中秋》诗:“天上桂轮长若满,人间酒盏莫嫌多。虹桥一散能追不,海镜孤飞奈堕何。”⒊蛤类动物名。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海镜,广 人呼为膏叶盘。两片合以
- 9.
海鰌释义:⒈即露脊鲸。 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海鰌,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餘尺,吞舟之説,固非谬也。每岁,广州 常发铜船,过 安南 货易,路经 调黎 深阔处,或见十餘山,或出或没,篙工曰:‘非山岛,鰌鱼背也。’双目闪烁,鬐鬣若簸朱旗。日中忽雨霢霂,舟子曰:‘此鰌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唐 许浑《题峡山寺》诗之一:“海鰌潮上见,江鵠雾中闻。”⒉小型战船名。唐 黄滔《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其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连乎南,盘别浦以为沟,悉通海鰌。”宋 杨万里《海鰌赋》:“笑未既,海鰌万艘相继突出
- 10.
海鳅释义:⒈即露脊鲸。 《赤城志·纪遗·海鳅》:“形长十餘丈,皮黑如牛,扬鬐鼓鬣。喷水至半空,皆成烟雾。”⒉小型战船名。宋 李纲《与吕安老提刑书》:“战舰自十五车以下,已製造得十餘隻,海鰍棹舩之类二十餘隻。”《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允文 即与 俊 等谋,整步骑阵于 江 岸,而以海鰍及战船载兵驻中流击之……﹝ 蔡甲、韩乙 ﹞乃急命 当涂 民兵登海鰍船踏车。”⒊海鰌:即露脊鲸。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海鰌,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餘尺,吞舟之説,固非谬也。每岁,广州 常发铜船,过 安南 货易,路经
- 11.
獠市释义:旧指南方少数民族的集市。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夷人通商于 邕州 石溪口,至今谓之獠市。”
- 12.
玆夷释义:一种大山龟。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蟕蠵者,俗谓之玆夷,乃山龟之巨者。人立其背,可负而行。”
- 13.
珠户释义:⒈指采珠的民户。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廉州 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每年太守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珠,以充贡赋。”⒉珠饰的门户,多指闺房。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宋 杨万里《行路难》诗:“彻侯万户秩万石,珠户玉房贮倾国。”元 周巽《阳春曲》诗:“殿阁千门御气通,金窗珠户光玲瓏。”
- 14.
石栗释义:一种山栗。 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中:“广州 无栗,惟 勤州 山中有石栗,一年方熟,皮厚而肉少,味似胡桃仁。熟时,或为群鸚鵡啄食略尽,只此石栗亦甚稀少。”
- 15.
章举释义:即章鱼。 唐 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章举马甲柱,鬭以怪自呈。”朱熹 注:“有八脚,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鱼。”唐 刘恂《岭表录异》:“章举形如乌贼,闽 越 间多采鲜者,煠如水母,以薑醋食之。”王闿运《到广州与妇书》:“邦人市海鲜,别为厨馆,则有鯊鱼之翅,海蛇之皮,章举、马甲。”参见“章鱼”。
- 16.
红螺释义:⒈亦称“红蠃”。 软体动物名。壳薄而红,可制为酒杯。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红螺,大小亦类鸚鵡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刳小螺为足,缀以胶漆,尤可佳尚。”⒉因用作酒杯或酒的代称。唐 陆龟蒙《袭美醉中寄一壶并一绝走笔次韵奉酬》:“酒痕衣上杂莓苔,犹忆红螺一两杯。”后蜀 李珣《南乡子》词:“倾緑蚁,泛红蠃,闲邀女伴簇笙歌。”宋 曾巩《南湖行》之一:“山回水转不知远,手中红螺岂须劝。”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引 清 王文治《在西湖寄都中同年》诗:“每向东华散玉珂,相於花下酌红螺。”
- 17.
蛮蜑释义:南方少数民族名。 多船居,称蜑户,也称蛋户。《陈书·徐世谱传》:“世居 荆州 为主帅,征伐 蛮蜑。”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邕州 旧以刺竹为墻,蛮蜑 来侵,竟不能入。”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诸葛武侯 相 蜀,制 蛮蜑 侵 汉 界。自 吐蕃 西至东,接 夷陵 境,七百餘年不復侵軼。”
- 18.
蟕蠵释义:亦作“蟕蛦”。一种大龟。晋 孙绰《望海赋》:“瑇瑁熠烁以泳游,蟕蠵焕烂以映涨。”《南齐书·张融传》:“蟕蠵瑁蛑,綺贝绣螺。”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蟕蠵者,俗谓之兹夷,乃山龟之巨者。人立其背上,可负而行。产 潮 循 山中,乡人採之,取殻以货。”唐 李商隐《碧瓦》诗:“吴 市蟕蛦甲,巴 賨翡翠翘。”一本作“蠀蛦”。朱鹤龄 笺注:“蟕蛦,大龟。其甲即瑇瑁之类,故 吴 市有之。”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蠵龟》。
- 19.
蠀蛦释义:一种甲有文采的大龟。即蟕蠵。唐 李商隐《碧瓦》诗:“吴 市蠀蛦甲,巴 賨翡翠翘。”一本作“觜蠵”。冯浩 笺注引《岭表录异》:“蟕蠵俗谓之兹夷,产 潮 循 山中,广州 巧匠取其甲为梳篦盃器之属。”
- 20.
轩车释义:⒈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所乘。后亦泛指车。《庄子·让王》:“子贡 乘大马,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 原宪。”《后汉书·刘盆子传》:“侠卿 为制絳单衣,半头赤幘、直綦履,乘轩车大马。”唐 沉佺期《岭表逢寒食》诗:“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清 顾炎武《寄次耕》诗:“入 雒 乘轩车,中宵心有愠。”⒉即楼车。《墨子·备城门》:“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轒輼、轩车,敢问守州十二者奈何?”孙诒让 间诂:“此攻城轩车,未详其制。《左宣十五年传》云‘登诸楼车’,杜 注云‘车上望櫓’。此轩车疑即楼车。”参见“楼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