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 [mí hóu]
1. 哺乳动物。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橙黄色,有光泽;胸腹部和腿部深灰色;面部微红,两颊有颊囊;臀部有红色臀疣。群居山林中,喧哗好闹。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
猕猴 引证解释
⒈ 哺乳动物。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橙黄色,有光泽;胸腹部和腿部深灰色;面部微红,两颊有颊囊;臀部有红色臀疣。群居山林中,喧哗好闹。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
引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獼猴兮熊羆,慕类兮以悲。”
唐 白居易 《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獼猴看櫪马,鸚鵡唤家人。”
鲁迅 《坟·人之历史》:“中国 邇日,进化之语,几成常言,喜新者凭以丽其辞,而篤故者则病儕人类於獼猴。”
国语词典
猕猴 [mí hóu]
⒈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面赤色,毛灰褐,尾短,善怒,产于川广山中。因好拭面如沐,故也称为「沐猴」、「猴狲」、「猢狲」、「狝猴」。
猕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台湾猴释义:猕猴的一种,尾较长,毛厚,淡褐色,四肢近黑色。 生活在台湾省的高山密林和沿海石山上,吃野果、树叶等。
- 2.
宋朝释义:春秋 时 宋国 公子,容貌甚美。后常用作美男子的代称。《左传·定公十四年》:“卫侯 为夫人 南子 召 宋朝。”杜预 注:“朝,宋 公子,旧通于 南子。”《论语·雍也》:“不有 祝鮀 之佞,而有 宋朝 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何晏 集解:“宋朝,宋 之美人而善淫者也。”三国 魏 阮籍《猕猴赋》:“沐兰汤而滋秽兮,匪 宋朝 之媚人。”唐 皮日休《鹿门隐书》:“虸蚄能害稼不能害人,奸邪善害人。害稼者有时而稔,是不害也。虽有 祝鮀 之佞,宋朝 之美,其害人也,可胜道哉!”
- 3.
山儿释义:⒈指山野之人。⒉猕猴的别称。
- 4.
山魈释义:⒈猕猴的一种,体长约1米,尾巴很短,鼻子深红色,面部皮肤蓝色,有微紫的皱纹,吻部有白须,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臀部鲜红色。 生活在非洲西部,多群居,吃小鸟、野鼠等。⒉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
- 5.
恋群释义:舍不得离开群体:猕猴恋群。他从小恋群,出门在外,时常怀念家乡的亲友。
- 6.
拘制释义:⒈拘禁;系缚。 汉 焦赣《易林·讼之巽》:“执囚束缚,拘制於吏。”《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詔吏人遭饥乱及为 青 徐 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三国 魏 阮籍《猕猴赋》:“婴徽纆以拘制兮,顾西山而长吟。”宋 吴淑《江淮异人录·耿先生》:“而明於道术,能拘制鬼魅。”⒉一种伤骨科医疗方法。捆缚身体的某一部位,使它得到固定。《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器具总论》:“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綫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於竹圈及四足之上。用於膝盖,虽
- 7.
木侯释义:沐猴。即猕猴。
- 8.
木子释义:⒈果名。 即猕猴桃。也叫杨桃。⒉泛称木本植物的果实。⒊拆“李”字。
- 9.
棘刺母猴释义: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 10.
母猴释义:⒈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⒉雌性猴。
- 11.
沐猴冠冕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 12.
沐猴而冠释义:沐猴(猕猴)戴帽子。 比喻装扮得像人,实际却虚有其表。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一定权位的人。《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冠:戴帽子。
- 13.
沐猴释义:猕猴。
- 14.
狙喜释义:如猕猴一般狡诈可喜。
- 15.
狝猴桃释义:即猕猴桃。
- 16.
狝猴骑土牛释义:同“猕猴骑土牛”。
- 17.
猕猴梨释义:即猕猴桃。详“獼猴桃”。
- 18.
猕猴梯释义:小而长之梯。以人如猕猴攀援而上,故称。《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石韜 ﹞因宿於佛精舍。宣 使 杨柸、牟皮、牟成、赵生 等缘獼猴梯而入,杀 韜,置其刀箭而去。”《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梯小而长,人如獼猴攀援而上,故曰獼猴梯。”
- 19.
猕猴池释义:梵语意译。即 猴池。在古 印度 毘舍离 庵摩罗园 侧,传说往昔猕猴共集,为佛穿池,故名。
- 20.
猕猴肉释义:动物猕猴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