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貌 [yí mào]
1. 形容;外貌。
仪貌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外貌。
引汉 刘向 《列女传·齐女傅母》:“仪貌壮丽,不可不自脩整,衣锦絅裳,饰在舆马,是不贵德也。”
《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之问 伟仪貌,雄於辩。”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任子为郎署》:“瞿 与先人厚善,予亦识其仪貌。”
仪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妍雅释义:美丽高雅。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明年三月中,移植於厅斋之前,华浄妍雅,极为可爱。”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呾叉始罗国》:“此太子正后生也,仪貌妍雅,慈仁夙著。”宋 丘崈《锦帐春·己未孟冬乐净见梅英作》词:“好是天寒,倍添妍雅,正雪意垂垂欲下。”
- 2.
委佗释义:⒈雍容自得貌;动止有仪貌。⒉曲折行貌。
- 3.
断袖释义:亦作“断褏”。截断衣袖。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典出《汉书·佞幸传·董贤》:“﹝ 董贤 ﹞为人美丽自喜,哀帝 望见,説其仪貌…… 贤 宠爱日甚,为駙马都尉侍中,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叅鉅万,贵震朝廷。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褏,上欲起,贤 未觉,不欲动 贤,乃断褏而起。其恩爱至此。”汉 荀悦《汉纪·哀帝纪下》褏作“袖”。
- 4.
朗儁释义:亦作“朗雋”。亦作“朗俊”。高雅俊秀。《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陆机《愍怀太子诔》:“茂德克广,仁姿朗儁。”《世说新语·德行》“顾荣 在 洛阳”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骘《文士传》:“荣 少朗俊机警,风颖标彻。”《北齐书·李绘传》:“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儁。”《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世子、宣城,俱有朗雋之美,而世子年长。”
- 5.
详华释义:端详而有丰采。 唐 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每至三元上贺,五日中参,进对详华,折旋舒婉。”宋 宋祁《除皇弟允良加功臣食邑实封制》:“具官 允良,履尚详华,机采明悟。”清 袁枚《新齐谐·梁武帝第四子》:“夜梦美少年,玉冠珠履,仪貌详华。”
- 6.
都雅释义:美好闲雅。 《三国志·吴志·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隋书·韦冲传》:“冲 容貌都雅,宽厚得众心。”《明史·蜀王椿传》:“性孝友仁慈,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常尝呼为‘蜀秀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兄弟候试郡中,见一少年,容服都雅。”
- 7.
闲解释义:⒈亦作“闲解”。⒉通晓。閒,通“ 嫺 ”。《北史·裴骏传》:“﹝ 裴询 ﹞美仪貌,多艺能,音律博弈,咸所闲解。”《北史·薛辩传》:“﹝ 薛庆之 ﹞颇有学业,闲解几案,位廷尉丞。”
- 8.
题柱释义:⒈见“题桥柱”。⒉相传东汉灵帝时,长陵田凤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见汉赵岐《三辅决录》卷二。后遂以“题柱”为称美郎官得到皇帝赏识之典。⒊谓题写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