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 [guó shǐ]
1. 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国之史官。
国史 引证解释
⒈ 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
引《后汉书·班固传》:“既而有人上书 显宗,告 固 私改作国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狱。”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一:“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国史者,君民比并之史。”
⒉ 国之史官。
引《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药》诗:“到底只留为謔赠,更劳国史刺民风。”
国语词典
国史 [guó shǐ]
⒈ 一国或一朝代的历史。
引《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 国史。」
⒉ 掌记国史的史官。
引《诗经·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国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寿客释义:年高望重的人。 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神宗 朝,詔修 仁 英 两朝国史,开局日詔史院赐筵。时 吴冲卿 为首相,提举二府及修史官,就席上成诗赋…… 王禹玉 云:‘晓下金门路,君筵听召餘,簪缨三寿客,笔削两朝书。’”
- 2.
三统历释义:我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系 西汉 末 刘歆 据《太初历》等前人的历法修订而成的、我国史志上第一部记载完备的历法。
- 3.
主领释义:⒈主管领导。《汉书·礼乐志二》:“僕射二人主领诸乐人。”唐 白居易《和钱华州题少华清光绝句》:“高情雅韵三峯寺,主领清光管白云。”⒉带头的人。唐 李肇《唐国史补》下卷:“有蕃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禁珍异。”
- 4.
举场释义:科举考场。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为时所尚久矣……其都会谓之举场。”唐 张籍《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来到京中,在举场东边,租了一个下处。”
- 5.
乳媪讥释义:《宋书·何承天传》:“﹝ 承天 ﹞除著作佐郎,撰国史。承天 年已老,而诸佐郎并名家少年。潁州 荀伯子 謿之,常呼为嬭母。”后因谓年老除官,见讥于同僚为“乳媪讥”。宋 陈师道《除官》诗:“肯復金根繆,寧辞乳媪讥。”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后山居士》:“头童齿豁,敢辞乳媪之讥。”亦作“乳嫗讥”。清 梁章鉅《称谓录》卷二引《古今诗话》:“头童齿豁,敢辞乳嫗之讥。”
- 6.
二史释义:⒈左史与右史。 汉 荀悦《申鉴·时事》:“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动。”⒉太史与国史。自 东汉,史官与历官始分为二职,以后历代相沿,惟 辽 设国史馆,合二职为一。《辽史·历象志下》:“古者太史掌正岁年以敍事,国史以事繫日,以日、月、时繫年。时月不正,则敍事不一,故二史合为一官。”
- 7.
云龙释义:⒈云和龙。汉 王充《论衡·乱龙》:“董仲舒 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五代 齐己《春雨》诗:“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前蜀 杜光庭《天册巡官何文济为东院生日斋词》:“犹风虎以相须,若云龙而感契。”⒉《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孔颖达 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风云际会。宋 陆游《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明 张居正《圣母图赞·庆都毓圣》:“元云入户,赤龙在宫,遂开景运,万国时雍,济济岳牧
- 8.
任子释义: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授予官职。《汉书·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驁,不通古今……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子弟以父兄任为郎。”宋 苏洵《上皇帝书》:“夫所谓任子者,亦犹曰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云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乙未,詔:‘自今五品以上官任子,止赐同学究出身,依例赴选集,不得滥授摄官。’”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汉选士之法》:“大抵任子多为郎,以为太子洗马。”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叫做‘任
- 9.
任属释义:信用托付。《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 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宋 曾巩《拟辞免修五朝国史状》:“又於 延和殿 伏蒙面諭所以任属臣之意,臣是以祗服圣恩,不敢辞避……诚恐黑白不当,律吕失次,方於旧史,有失无得,以负陛下任属之意,此又臣之大惧也。”清 唐甄《潜书·受任》:“君子有不受任者五:不遇其时,不受;不得其主,不受;用违其才,不受;任属不专,不受;权臣持之,嬖倖市之,不受。”
- 10.
休下释义:谓官吏休假,下值回家。 《梁书·周捨传》:“﹝ 周捨 ﹞虽居职屡徙,而常留省内,罕得休下,国史詔誥,仪体法律,军旅谋謨,皆兼掌之。”《南史·江子一传》:“其姑夫左卫将军 朱异 权要当朝,休下之日,宾客幅凑。”《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五年》:“﹝ 朱异 ﹞用事三十年……每休下,车马填门。”胡三省 注:“休沐之日,自省中出还私第为休下。”
- 11.
休咎释义:吉凶;善恶。《汉书·刘向传》:“向 见《尚书·洪范》,箕子 为 武王 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唐 刘知几《史通·书志》:“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详其美恶也。”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卜来年之休咎,名曰听讖语。”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因此又想起我今天‘不成’了大半天,运气殊属欠佳,不如也卜一课,以觇晚上的休咎罢。”
- 12.
传书鸽释义:即信鸽。经驯养可以传递书信的鸽子。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传书鸽》:“张九龄 少年时,家养羣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繫鸽足上。”许地山《银翎的使命》:“是谁那么不仔细,把人家的传书鸽子打死了。”参阅 唐 李肇《国史补》卷下、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
- 13.
侍官释义:⒈侍中、常侍之官。《南齐书·陆澄传》:“魏 晋 以来,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玄 移还上宫,召侍官皆入止省中。”胡三省 注:“侍官,自侍中至黄散之属。”⒉在宫廷中轮番宿卫的军士。《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三年﹞十二月……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新唐书·兵志》:“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駡辱必曰侍官。”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三节:“其后又把府兵的军士改称侍官,表示府兵从属于皇帝,作皇帝的侍从
- 14.
侍读学士释义:⒈官名。 唐 始设,初属 集贤殿 书院,职在刊缉经籍。后为翰林院学士之一,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宋 乐史《广卓异记·柳公权》:“开成 五年,加散骑常侍出,凡三入翰林,为侍读学士。”清 戴震《范忠贞传》:“中 顺治 壬辰进士,由翰林院编修擢秘书院侍读学士,迁国史院学士。”《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沉中堂 一看这告奋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侍读学士旗人 绅灵,号叫 绅筱庵 的便是。”⒉清 代内阁所设,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 15.
侨寄法释义:两 晋 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 王导 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 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 16.
修撰释义:⒈撰写;编纂。 《隋书·儒林传·刘炫》:“驰騖坟典,釐改僻谬,修撰始毕,图事适成,天违人愿,途不我与。”《隋书·牛弘传》:“三年,拜礼部尚书,奉勑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於当世。”《北史·序传》:“从 贞观 以来,屡叨史局,不揆愚固,私为修撰。”⒉官名。唐 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 有 集英殿、右文殿 等修撰。至 元 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 清 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 17.
倭奴释义:⒈我国史书中 日本 的古称。 《后汉书·光武纪下》:“中元 二年春正月……东夷 倭奴国王 遣使奉献。”《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 倭奴 也。”⒉对 倭 寇、日本 侵略者的蔑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日本》:“谓之妒功生事则可;其恨之者至云党 倭 奴以坏战局……冤矣。”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我们虽然也看见过许多慷慨激昂的诗,什么用死尸堵住敌人的炮口呀,用热血胶住 倭 奴的刀枪呀,但是先生,这是‘诗’呵!”⒊倭 人之奴,汉奸。清 黄遵宪《续怀人诗》之十三:“駡我 倭 奴兼 汉 贼,函
- 18.
僞冒释义:假冒;冒充。 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六:“时 归明 人观察使 黄璘,措置 广西 边事,招徠 大理国 进奉。朝廷疑之,下本路帅臣究实。曾祖抗章言伪冒,忤 蔡京 意,乃落职宫祠。”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二节:“经检出的伪冒户籍,称为‘却籍’,要被罚充远戍。”
- 19.
公券释义:古代官府颁发的一种差旅费证券。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宝应 二年,大夫 严武 奏,在外新除御史,食宿私舍非宜。自此乃给公券。”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举人给来往公券》:“国朝 王士禛《夫于亭杂録》云:‘宋 开宝 二年,詔 西川、山南、荆湖 等道举人皆给来往公券,自初起程以至还乡费,皆给於公家。’”
- 20.
公惭卿,卿惭长释义:谓旧时官僚威德世代相减。晋 张华《博物志》卷四:“太邱 长 陈实,实 子鸿臚卿 纪,纪 子司空 羣,羣 子 泰,四世於 汉、魏 二朝有重名,而其德渐小减,故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李载 者,燕 代 豪杰,常臂鹰携妓以猎,旁若无人。方伯为之前席,终不肯任。载 生 栖筠,为御史大夫,磊落可观,然其器不及父。栖筠 生 吉甫,任相国八年,柔而多智,‘公惭卿,卿惭长’,近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