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国势 国势的意思
guóshì

国势

简体国势
繁体國勢
拼音guó shì
注音ㄍㄨㄛˊ ㄕ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shì,(1) 权力,威力。【组词】: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2)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组词】: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基本含义

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国家的力量和实力。

国势的意思

国势 [guó shì]

1. 一个国家发展的总态势;国力。

国势衰微。

[national power; national situation at a given moment;]

国势 引证解释

⒈ 国家的自然地理形势。

《管子·山至数》:“桓公 问 管子 曰:‘请问国势。’ 管子 对曰:‘有山处之国,有汜下多水之国,有山地分之国,有水泆之国,有漏壤之国。此国之五势,人君之所忧也。’”

⒉ 国家的权力或政治形势。

《后汉书·天文志中》:“是时, 安帝 未临朝, 邓太后 摄政, 邓騭 为车骑将军,弟 弘、悝、閶 皆以校尉封侯,秉国势。”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天聪四门闢,国势九鼎定。”


国语词典

国势 [guó shì]

⒈ 国家的实力或形势。

宋·胡铨〈上高宗封事〉:「国势陵夷,不可复振。」


国势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国情释义: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适合国情。 熟悉国情。
    • 2.
      国运释义:国家的命运:国运昌隆。
    • 3.
      得势释义:得到权柄或势力(多用于贬义):小人得势。

国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振释义:不振作;不旺盛:精神不振。 一蹶不振。国势不振。
    • 2.
      东罗马帝国释义:4世纪从 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东部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建在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旧址,故又名拜占庭帝国。中国古代史籍称为大秦。国势盛时疆域跨欧、亚、非三洲。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 3.
      丰覇释义:谓国储丰足,国势强大。
    • 4.
      丰霸释义:谓国储丰足,国势强大。
    • 5.
      凌夷释义:衰败;走下坡路:风俗凌夷。国势凌夷。也作陵夷。
    • 6.
      势力范围释义:⒈势力所能达到、控制的区域。⒉特指帝国主义国家将其力量所能控制的某国领域的一部或全部,划为自己进行经济、政治侵略而不许他国势力侵入的特殊地区。
    • 7.
      卖国贼释义:勾结、投靠外国势力,出卖祖国的叛徒。
    • 8.
      周利释义:谓财利富足。语本《孟子·尽心下》:“周於利者,凶年不能杀。”朱熹 集注:“周,足也。”严复《有如三保》:“又有一种自命智计之士,以谓周利则凶年不杀,故明知国势既危,其心之谋利益至。”
    • 9.
      国势释义:⒈国力:国势强大。国势蒸蒸日上。⒉国家的形势:国势危殆。
    • 10.
      奥斯曼帝国释义:13世纪末奥斯曼一世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军事封建国家。 14—16世纪逐渐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以后国势日益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彻底崩溃。
    • 11.
      安息释义:⒈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⒉悼念死者用语:安息吧,刘先生!⒊中国古代史籍对帕提亚国(前247—224)的称呼。其国势强盛时,版图包括全部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交通的“丝绸之路”的枢纽。
    • 12.
      官势释义:⒈国势;国力。《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五年》:“謖(马謖)曰:‘南中 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胡三省 注:“汉 俗谓天子为县官,亦谓为国家。官势,犹言国势也。”⒉官吏的权势。《好逑传》第一回:“数日前,忽有一个豪富大官府,看见他妻子生得美貌,定要娶她。她父母不肯,那官府恼了,因倚着官势,用强叫许多人将女子抬了回去。”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总而言之;那灵魂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 13.
      察战释义:官职名。三国 吴 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的职官。《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是岁使察战到 交阯 调孔爵、大猪。”裴松之 注:“察战,吴 官名号,今 扬都 有 察战巷。”《晋书·五行志上》:“六年十月,石头 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是时嬖人 张布 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 韦昭、盛冲 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内史,惊扰州郡,致使 交阯 反乱,是其咎也。”一说“察战”为人名。清 沉涛 谓《三国志》无书官而不书人姓名例。参阅 沉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五。
    • 14.
      师臣释义: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唐 颜真卿《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宋 梅尧臣《太师杜公挽词》:“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宋史·奸臣传·贾似道》:“理宗 崩,度宗 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元 张宪《咸淳师相》诗:“十年国势尽倾摧,犹谓师臣堪付託。”
    • 15.
      恢张释义:张扬;扩展。晋 皇甫谧《<三都赋>序》:“自时厥后,缀文之士,不率典言,并务恢张。其文博诞空类,大者罩天地之表,细者入毫纤之内。”宋 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天子方属公以政事,宜恢张 尧 舜 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财用为先。”清 顾炎武《浯溪碑歌》:“肃宗 起 灵武,国势重恢张。”章炳麟《哀江南》:“一省独立之权,恢张于各省,儼然 美利坚 之合众也。”
    • 16.
      振厉释义:⒈凌厉;迅猛。三国 魏 阮籍《东平赋》:“云电相干,长风振厉,萧条太原。”唐 牛僧孺《玄怪录·岑顺》:“俄然鼓角四起,声愈振厉。”清 周亮工《书影》卷七:“国势尊隆,兵威振厉。”⒉亦作“振励”。奋勉;振作。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精择一人之沉鷙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 荆 襄 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明 张居正《请谕戒边臣疏》:“亦以见皇上临御之初,留心边事,盖鼓舞振励之一机也。”清 吴敏树《与朱伯韩书》:“是以区区思自振励,将尽披其愚陋而求简择焉。”《“
    • 17.
      泊秦淮释义:诗篇名。唐代杜牧作。全文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作者在秦淮(今江苏南京秦淮河)因听歌而引起的怀古伤今之情,隐含着对唐末国势不振、世风奢靡的担忧和讽刺,语言含蓄,意境凄迷。
    • 18.
      盂安释义:《史记·滑稽列传》:“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於覆盂。”后以“盂安”喻国势太平。
    • 19.
      脣尖舌利释义:言词尖利。明 梁辰鱼《浣纱记·送饯》:“况有姦邪 伯嚭,覆邦家脣尖舌利,忠良应阻隔,国势定支离。”
    • 20.
      自存释义:⒈自谋生计。《汉书·成帝纪》:“遣光禄大夫博士 嘉 等十一人,行举濒 河 之郡,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财振贷。”南朝 梁 沉约《改天监元年赦诏》:“鰥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穀五斛。”唐 韩愈《马君墓志》:“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⒉自察;自思。《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宋 苏辙《闭门》诗:“掩卷默无言,闭目中自存。”⒊保全自己。《商君书·慎法》:“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宋 杨万里《国势》卷中:“奄是数者而有之,而日夕惴焉不能

国势(guo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国势是什么意思 国势读音 怎么读 国势,拼音是guó shì,国势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国势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