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 [fǎ shū]
1. 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做为书法典范的字。
英[ model calligraphy; ]
2. 敬辞,称对方写的字。
英[ your honorable penmanship; ]
法书 引证解释
⒈ 法令、律科一类的书籍。
引汉 焦赣 《易林·乾之大畜》:“典策法书,藏在 兰臺。”
南朝 齐 孔稚珪 《上新定法律表》:“法书徒明于帙里,寃魂犹结于狱中。”
⒉ 名家的书法范本。亦以称美别人的书法。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翫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序》:“彦远 家传法书名画,自高祖 河东公 收藏珍祕。”
清 钱谦益 《杨弱生且吟序》:“古之人有以爱妾换劒换马者,有以法书换白鹅者,其声价颇为不类。”
马南邨 《燕山夜话·大胆练习写字》:“历代讲究书法的人,动辄就以 王羲之 父子的法书为范本,殊不知 右军 父子的书法也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国语词典
法书 [fǎ shū]
⒈ 敬称他人所写的字,言其可为法则。
⒉ 有关法律制度的书籍。
引汉·焦延寿《易林·卷一·大畜》:「典策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溃,独不遇灾。」
法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主语释义:谓语的陈述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一般的句子都包括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主语部分里的主要的词是主语。例如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里,“生活”是主语,“我们的生活”是主语部分(有些语法书里称主语部分为主语,称主语为主词)。
- 2.
代名词释义:⒈替代某种名称、词语或说法的词语:他所说的“研究研究”不过是敷衍、推托的代名词。⒉有些语法书中称代词。
- 3.
体素释义:⒈犹玉体。敬辞。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⒉指成幅的白绢。《法书要录》卷一引 南朝 齐 王僧虔《论书》:“夫工欲善其书,必先利其器。伯喈 非流紈体素,不妄下笔。”
- 4.
保和殿释义:殿名。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而 宣和殿 后,又创立 保和殿 者,左右有 稽古、博古、尚古 等诸阁,咸以贮古玉印璽,诸鼎彝礼器,法书图画尽在。”此指 宋 殿。清 代 保和殿 为 紫禁城 内三大殿之一。在 中和殿 后、乾清门 前。始建于 明 代,初建时称 谨身殿,后改名 建极殿。清 顺治 二年改为 保和殿。清 雍正 以后,朝考新进士及每岁除夕筵宴外藩,在此殿进行。
- 5.
兰台释义:⒈战国 楚 台名。 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宋玉、景差 侍。”李周翰 注:“兰臺,臺名。”唐 张九龄《登古阳云台》诗:“楚国 兹故都,兰臺 有餘址。”⒉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汉 焦赣《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⒊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⒋指御史台。汉
- 6.
写经释义:⒈抄写佛教经典。晋 法显《佛国记》:“法显 住此二年,写经及画像。”《陈书·徐孝克传》:“后主 勅以 石头 津税给之,孝克 悉用设斋写经,随得随尽。”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王僧虔<论书>》:“谢静、谢敷 并善写经,亦入能境。”《元史·吴澄传》:“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 上都,使左丞 速速,詔 澄 为序,澄 曰:‘主上写经,为民祈福,甚盛举也。’”⒉指抄写的佛经。如:这个博物馆收藏着几百卷 敦煌 写经。
- 7.
右军释义:⒈周 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左传·桓公五年》:“王为中军,虢公 林父 将右军。”《史记·赵世家》:“攻 中山。赵袑 为右军,许钧 为左军,公子章 为中军,王并将之。”《国语·吴语》:“越王 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亦令右军衔枚踰 江 五里以须。”《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帝率右军 若干惠,大破 神武 军,悉虏其步卒。”⒉晋 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后称 羲之 为“右军”。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引 南朝 齐 王僧虔《论书》:“庾征西翼 书,少时与 右军 齐名。”唐 高适《途
- 8.
咄咄逼人释义:⒈气势汹汹,使人惊惧。《世说新语 排调》:“殷有一参军在座,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 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⒉指后人超过前人,意思与“后生可畏 ”相同。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濛子修善隶、行,子敬(王献之)每省修书云:‘咄咄逼人。’”
- 9.
圣经释义:⒈犹太教的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⒉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新约全书》。西方文学艺术作品,尤其在中世纪,很多取材于《圣经》故事。
- 10.
墨帖释义: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 11.
复壁释义:⒈夹墙,两重而中空,可藏物或匿人。 《后汉书·赵岐传》:“﹝ 孙嵩 ﹞游市见 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藏 岐 复壁中数年。”《旧唐书·王涯传》:“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厚为垣,窍而藏之复壁。”柳亚子《玉娇曲为钝根赋》:“金屋翻教营复壁,玉釵亲典为留宾。”⒉重迭的石壁。清 曹寅《惠山题壁》诗:“积书巖下小池通,确犖行穿复壁中。”
- 12.
孔壁释义:⒈孔子 故宅的墙壁。据传古文经出于壁中,故著称。《汉书·鲁恭王馀传》:“恭王 初好宫室,坏 孔子 旧宅以广其宫,闻鐘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復坏。於其壁中得古文经传。”宋 周越《法书苑·李阳冰书》:“阳冰 李大夫 书云:‘某志在古篆……常痛 孔 壁遗文、汲冢 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元 柳贯《尊经堂诗》:“济南 耄言出,孔 壁发神秘。”元 王逢《后无题》诗之五:“衣冠并入 梁园 宴,简册潜回 孔 壁光。”⒉指 孔 壁古文经书。清 龚自珍《大誓答问第二十四》:“孔 壁,固古文也,孔安国 以今文读之,则与博士
- 13.
小帖释义:⒈小的揭帖。 ⒉小幅的法书。⒊便条。⒋北方称庚帖为小帖。
- 14.
廓填释义:⒈书法用语。字经双钩之后,再填以浓墨。⒉谓以法书置刻石上,沿其字迹,两边用细线钩出,以便摹刻。
- 15.
影书释义: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用纸或绢蒙在墨迹上,向光照明,细线钩描,填以浓墨而成。
- 16.
戏鸿堂帖释义:明 董其昌 所刻丛帖名。取 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钟繇 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语义。摹刻平生所见 晋 唐 以来法书,共十六卷。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石。故所传拓本有两种。亦省称“戏鸿”。
- 17.
户限为穿释义:门槛都踏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智永禅师住吴兴永欣寺,人来觅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穿穴。” 户限:门槛。
- 18.
押缝释义:署名于法书两纸首尾缝间。
- 19.
揩名释义:抹去名字。谓除名。宋 程大昌《考古编·凌烟功臣》:“卢元卿 法书记 王廙 等帖。贞观 十三年,褚遂良 已下列名於后,其中一行,有‘吏部尚书公’五字无姓名。元卿 注已下云:‘侯君集 初同书,犯法后揩名。’”
- 20.
摹搨释义:⒈亦作“摹拓”。 依样描制,复制。《魏书·崔玄伯传》:“始 玄伯 父 潜 为兄 浑 誄手笔草本,延昌 初,著作佐郎 王遵业 买书於市偶得之…… 武定 中,遵业 子 松年 以遗黄门郎 崔季舒,人多摹搨之。”宋 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访求法书名画,不遗餘力。清閒之燕,展玩摹搨,不少怠。”⒉拓印碑刻金石等。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绎山》:“始皇 刻石纪功,其文字 李斯 小篆。后魏 太武帝 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为楷则。”清 俞樾《茶香室三钞·雪蓑道人大寿字》:“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