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荔支 荔支的意思
zhī

荔支

简体荔支
繁体
拼音lì zhī
注音ㄌㄧˋ ㄓ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ì,(1) 〔荔枝〕①常绿乔木,果实球形,果实外壳有瘤状突起,熟时紫红色,果肉白色半透明,多汁,味甜美;②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离枝”、“丹荔”。

zhī,(1) 撑持,伸出,竖起。【组词】:支撑。支援。体力不支。(2) 受得住。【组词】:乐不可支。(3) 领款或付款。【组词】:支付。(4) 调度,指使。【组词】:支使。支应。支着儿。(5)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组词】:总支。支流。支离。(6) 〔地支〕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例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7) 量词。【组词】:一支笔。

基本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表面看似光鲜亮丽,实际上却空洞无物、不可靠。

荔支的意思

荔支 [lì zhī]

1. 即荔枝。

荔支 引证解释

⒈ 即荔枝。参见“荔枝”。

《后汉书·和帝纪》:“旧 南海 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荔支》:“《广志》曰:‘荔支,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緑叶蓬蓬,冬夏鬱茂,青华朱实。’”
宋 苏轼 《峻灵王庙碑》:“石峯之侧,多荔支黄柑,得就食。”


荔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夕红释义:荔枝的一种。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荔支﹞黄香色黄,白蜜色白……七夕红必以七夕方熟,此皆市上所不恒有者也。”
    • 2.
      下驷释义:⒈劣等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 曰:‘今以君之下駟与彼上駟,取君上駟与彼中駟,取君中駟与彼下駟。’既驰三辈毕,而 田忌 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宋书·颜俊传》:“议者不过言互市之利在得马,今弃此所重,得彼下駟,千匹以上,尚不足言,况所得之数,裁不十百邪。”唐 薛用弱《集异记·裴珙》:“仲夏自 郑 西归,及端午以覲亲焉。下駟蹇劣,日势已晚,方至石桥。”⒉比喻物之粗劣者,犹言下品或下等。宋 李纲《荔支后赋》:“汉 贡 南海,唐 驛 西川,皆荔支之下駟,乃并驾于中原,当时所见,得其粗焉。”清 陈
    • 3.
      东鄙释义:⒈东部边境。《春秋·襄公十二年》:“王二月,莒 人伐我东鄙。”《左传·昭公五年》:“竖牛 取东鄙三十邑,以与 南遗。”⒉指东部僻远地方。南朝 宋 谢庄《月赋》:“仲宣 跪而称曰:‘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南朝 齐 孔稚珪《谢赐生荔支启》:“信西 岷 之嘉珍,谅东鄙之未识。”
    • 4.
      出意释义:⒈表示意义。晋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⒉立意;出主意。南朝 梁简文帝《率尔成咏》:“约黄出意巧,缠絃用法新。迎风时引袖,避日暂披巾。”宋 苏轼《荔支叹》:“君不见 武夷 溪边粟粒芽,前 丁 后 蔡 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鬭品充官茶。”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引 清 杨守知《西湖竹枝词》:“时样梳妆出意新,鄂王 坟上小逡巡。”
    • 5.
      宛洛释义: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 南阳 和 洛阳。常借指名都。汉 王逸《荔支赋》:“宛 洛 少年,邯郸 游士。”《文选·谢朓<和徐都曹>》:“宛 洛 佳遨游,春色满皇州。”张铣 注:“宛,南阳 也;洛,洛阳 也;皇州,帝都也。时都在 江 东,而言 宛 洛 者,举名都以言之也。”唐 王维《宿郑州》诗:“宛 洛 望不见,秋霖晦平陆。”明 陈子龙《平陵东》诗:“不逢时会岂失策,犹与 宛 洛 开先声。”清 陈梦雷《庚申上元同杨道声题汴梁旅店》诗:“喜遂京华约,初从 宛 洛 期。”
    • 6.
      封印释义:⒈封缄文书、物件并加钤印于其上。 睡虎地 秦 墓竹简《金布律》:“不盈千者,亦封印之。”《晋书·陶侃传》:“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宋 文同《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支》诗:“筠籨包荔子,四角具封印。”⒉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唐 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 荆山 入座隅。”明 时于除夕封印,至新正三日开印,为期四日。见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清 时于每年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内择吉封印,为期一月,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
    • 7.
      昌华苑释义:五代 时 南汉 于 唐 荔园 故址修建的苑囿。在今 广州 市内。清 阮元 有咏《唐荔园》诗,其子 阮福《唐荔园记》云:“广州 城西 荔支湾,旧谓 刘汉 昌华苑。”
    • 8.
      杨柳曲释义:乐府《近代曲·杨柳枝》的别称。唐 白居易《和韦庶子远坊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银烛忍抛《杨柳曲》,金鞍潜送石榴裙。”唐 崔涂《读<庾信集>》诗:“唯有一篇《杨柳曲》,江 南 江 北为君愁。”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楹联賸话》:“梁应来 绍壬 为撰楹帖云:‘一闋《荔支香》,听玉笛吹来,徧传 南海;双声《杨柳曲》,问金尊把处,忆否 西湖。’”亦称“杨柳歌”、“杨枝曲”。唐 孟郊《折杨柳》诗之二:“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枝疎缘别苦,曲怨为年多。”明 刘基《过苏州》诗之四:“陌上清歌最可听,谁知此是断
    • 9.
      柘枝释义:⒈柘枝舞的省称。唐 章孝标《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鈿罗衫耸细腰。”清 吴伟业《赠妓朗圆》诗:“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胡腾、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⒉荔枝的一种。宋 黄庭坚《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之二:“五月照江鸭头緑,六月连山柘枝红。”任渊 注:“山谷《与王观復书》云:‘今年 戎州 荔子盛登,一种柘枝头出於 遏腊平,大如鷄卵,味极美。’”
    • 10.
      王赋释义:⒈犹王军。 天子的军队。古以田赋出兵,故称。《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杨伯峻 注:“王赋谓王军。”⒉缴纳给天子的贡赋。南朝 梁 刘潜《谢始兴王赐柰启》:“酒泉 之实,称於王赋。”唐 白居易《题郡中荔支诗十八韵》:“近南光影热,向北道途长。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元 杨维桢《吴农谣》:“吴 农竭力耕王田,王赋已供常饿眠。”
    • 11.
      白啖释义:荔支的别名。
    • 12.
      白蜜释义:⒈白色的蜂蜜。晋 葛洪《抱朴子·仙药》:“《小神方》用真丹三斤,白蜜一斤,合和日曝煎之,令可丸。”《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詔许之,赐以束帛,敕所在月给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唐 寒山《诗》之七六:“死恶黄莲苦,生怜白蜜甜。”宋 梅尧臣《依韵和答永叔洗儿歌》:“自磨丹砂调白蜜,辟恶辟邪无寳犀。”⒉指酒。宋 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恣倾白蜜收五稜,细斸黄土栽三椏。”赵次公 注:“白蜜,以言酒也。”⒊荔枝的一种。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荔支﹞黄香色黄,白蜜色白,江家緑色緑,双髻生
    • 13.
      腹腴释义:⒈鱼肚下的肥肉。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鱼鲊》:“布鱼於瓮中,一行鱼,一行糝,以满为限,腹腴居上。”唐 杜甫《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宋 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诗:“似开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陈三立《雪晴放舟题寄南昌乐群学舍诸子》诗:“笋蒲煮酒膾腹腴,羹芼薑橙餉鸡苏。”⒉比喻内地富饶之区。明 徐渭《代云南策问》:“其在高甲雋才,往往欲试利器,甘盘错,易险阻,叱羊肠者,顾以駢任腹腴,卧而了治。”清 钱谦益《兵使慈溪冯公进秩督学福建序》:“闽 之在海内,
    • 14.
      荔枝香释义:⒈亦作“荔支香”。唐乐曲名。⒉词牌名。始于宋,承唐乐曲而成。⒊曲牌名。南曲入大石调正曲,句法同于词。
    • 15.
      鼈甲释义:⒈鳖的背壳。 可制中药。《新唐书·地理志七上》:“广州 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支、鼊皮、鳖甲。”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鳖》﹝修治﹞引《别录》:“鳖甲生 丹阳 池泽,采无时。”⒉灵车的车盖。《释名·释丧制》:“﹝舆棺之车﹞其葢曰柳……亦曰鳖甲,似鳖甲然也。”毕沅 疏证:“殯车之葢名輤,葬车之葢名荒,其谓之鳖甲则同也。”参见“鳖甲车”。

荔支(liz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荔支是什么意思 荔支读音 怎么读 荔支,拼音是lì zhī,荔支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荔支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