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军 [qiǎn jūn]
1. 派遣军队,发兵。
遣军 引证解释
⒈ 派遣军队,发兵。
引清 龚自珍 《最录汉诗三种》:“或於游畋夸禽兽焉用,或於遣军、皷军、劳军焉用。”
遣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兵符释义:⒈古代调遣军队、更换将领所用的符节(凭证)。⒉兵书。
- 2.
军副释义:军中副将。《宋书·柳元景传》:“元景 方督义租,并上驴马,以为运粮之计,而 方平 信至,元景 遣军副 柳元怙 简步骑二千,以赴 陕 急。”《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元景 遣军副 柳元怙 将步骑二千救 安都 等,夜至,魏 人不之知。”胡三省 注:“一军之将谓之军主,副将谓之军副。”
- 3.
军符释义:兵符。古时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
- 4.
剿杀释义:⒈犹剿戮。 《金史·古里甲石伦传》:“石伦 復言:‘日者遣军潜擣敌垒,欲分 石州 兵五百权屯 方山,剿杀土寇。’”《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蜀 将督军分路剿杀。”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四川 人在 明 末 清 初的时候遇过一次很大的屠杀,相传为 张献忠 剿杀 四川。”⒉勦殺:剿除,消灭。《金史·古里甲石伦传》:“日者遣军潜擣敌垒,欲分 石州 兵五百权屯 方山,勦杀土寇。”一本作“剿杀”。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当时--一九二五,二六年--他们的努力,例如勦杀‘学匪’,或者请出西哲 勖本霍尔 来
- 5.
勘合释义:⒈验对符契。古时符契文书,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将二符契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作为凭证。凡调遣军队、车驾出入皇城、官吏驰驿等,均须勘合。《唐律·擅兴·应给发兵符而不给》“不以符合从事,或符不合不速以闻,各徒二年”唐 长孙无忌 疏议:“不以符合从事者,谓执兵之司,得左符皆用右符勘合,始从发兵之事。”⒉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宋 叶适《经总制钱一》:“得产有勘合,典卖有牙契。”《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又将银五十两买了个勘合,驰驛到京。”《明史·食货志四》:“编置勘合及底簿……转运司亦有底
- 6.
发师释义:派遣军队,出兵。《汉书·冯奉世传》:“今以万人分屯数处,虏见兵少,必不畏惧……故少发师而旷日,与一举而疾决,利害相万也。”《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蒙犯霜雪,虽发师旁县,人马席荐羈靽,皆有成贾,而贵不侵民,乐与官市。”
- 7.
告牒释义:⒈告发的文书。 《新唐书·王鉷传》:“﹝ 天宝 ﹞十一载四月,縡 与 銲 谋引右龙武军万骑烧都门、诛执政作难。先二日事觉,帝召 鉷 付告牒。”《新唐书·宋申锡传》:“大和 五年,遣军候 豆卢著 诬告 申锡 与 漳王 谋反…… 僧孺 等见上出 著 告牒,皆骇愕不知所对。”⒉即告身。《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丙辰,帝至 洛阳,人居宫中;汴州 百官奉表来迎,詔諭以受 契丹 补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 傅尧俞 ﹞辞新除侍御史知杂事告牒不受。”参见“告身”。
- 8.
巴拿马运河释义:位于巴拿马中部。全长3千米。从1881年开始开凿,到1914年完工。运河开通后,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程缩短1万多千米。1903年签订了不平等的《美巴条约》,美国取得永久租让权,任命总督统治运河区,并派遣军队驻扎。1977年9月7日巴拿马和美国签订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废除了1903年的《美巴条约》。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的主权。
- 9.
用兵释义:指挥、调遣军队作战:善于用兵。用兵如神。
- 10.
调兵释义:⒈训练兵卒。⒉调遣军队。⒊泛指调动人力。
- 11.
贤每释义:“你们”的敬称。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一出:“为路岐,恋佳人,金珠使尽没分文。贤每雅静看敷演:《宦门子弟错立身》。”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朝廷咫尺不晓?定知道。多应遣军,定把贤每征讨。”
- 12.
遣军释义:派遣军队,发兵。
- 13.
驱兵释义:驱遣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