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谏 [guī jiàn]
1. 以正义之道劝人改正言行的不当之处。
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尚同上》
英[expostulate;]
规谏 引证解释
⒈ 谓以正言劝诫谏诤。
引《墨子·非命中》:“故上有以规諫其君长,下有以教顺其百姓。”
《新五代史·杂传·高行珪》:“行珪 性贪鄙,所为多不法,副使 范延策 为人刚直,数规諫之。”
《红楼梦》第九九回:“惟是幕友们耳目最长,见得如此,得便用言规諫,无奈 贾政 不信。”
洪深 《歌女红牡丹》:“红牡丹 偶尔规谏,反遭毒手。”
国语词典
规谏 [guī jiàn]
⒈ 以善言相劝诫。《红楼梦》第三回:「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著实忧郁。」也作「规劝」。
引《墨子·尚同上》:「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反怂恿
规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色线释义:⒈古代补衮用五色线。 因用以喻臣下规谏皇帝的文辞。⒉比喻文章华美。
- 2.
台谏释义:唐 宋 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称之。明 初废谏院,以给事中兼领监察与规谏,两者开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隶都察院,于是台谏完全合二为一。宋 李纲《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臺諫也。”《宋史·萧服传》:“服 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朕爱其鯁諤,顾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 3.
司箴释义:职掌规谏、劝诫。
- 4.
大唐新语释义:笔记小说集。 唐代刘肃作。十三卷,分匡赞、规谏、刚正、清廉等三十门。内容多道德教化,取材于历史琐闻,保存了较丰富的诗文材料及本事。
- 5.
忠规释义:⒈尽心规划;忠心谋划。 晋 潘岳《西征赋》:“入 郑 都而抵掌,义 桓友 之忠规。”南朝 宋 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若乃忠规密謨,潜虑帷幕,造膝诡辞,莫见其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八年》:“又言 寇準 忠规亮节,宜还之内地。”⒉忠言规谏。《旧唐书·儒学传下·邢文伟》:“公譖申勗戒,聿荐忠规,敬寻来请,良符宿志。”王闿运《<巫山天岫峰>诗序》:“又考 宋玉 赋,知 高唐 齐地,神女忠规,乃作山祠铭,陈先 楚 开国主山氏 巫 之义,云雨朝暮,谬解克正焉。”
- 6.
旌木释义: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谤木。 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进善之旍,有诽谤之木。”卢辩 注:“[旍(旌),] 尧 置之,令进善者立於旍下也。﹝木,﹞ 尧 置之,使书政之愆失也。”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景运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其次言在歌謡。”
- 7.
旌鼓释义:⒈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谏鼓。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进善之旍……有敢諫之鼓。”《魏书·高祖纪上》:“昔之哲王,莫不博採下情,勤求箴諫,建设旌鼓,询纳芻蕘。”⒉旌旗和战鼓。
- 8.
磨切释义:⒈切磋;探讨。⒉规谏;游说。
- 9.
箴规磨切释义:箴规:规谏,劝戒;切:切磋。互相批评,互相帮助。
- 10.
箴瑱释义:犹言劝阻,规谏。有箴全御过之意。
- 11.
箴警释义:规谏警戒。 宋 阮阅《诗话总龟后集·达理》:“时其言有躰而无用,故为是诗以箴警之,庶其闻之而有发也。”《明史·李贤传》:“景泰 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曰勤圣学,顾箴警,戒嗜慾,絶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
- 12.
箴尹释义:春秋 楚 官名。主规谏。《左传·宣公四年》:“实为令尹 子文,其孙箴尹 克黄。”《左传·襄公十五年》:“公子 追舒 为箴尹,屈荡 为连尹。”
- 13.
良规释义:⒈有益的规谏。 ⒉好的规范、准则。
- 14.
补衮释义:⒈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语本《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仲山甫补之。”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衮之叹,而慎《周易》牵復之义。”宋司马光《谢门下侍郎表》:“逮事仁皇,备员諫省,容逆鳞之愚直,无补衮之嘉谋。”明无名氏《四贤记·义功》:“一点丹衷期补衮,半生孝道成虚局。”⒉唐代对补阙的别称。
- 15.
规刺释义:规谏;讽谏。
- 16.
规佐释义:规谏辅佐。
- 17.
规悟释义:规谏使之觉悟。
- 18.
规拂释义:规谏辅弼。拂,通“弼”。
- 19.
规阙释义:规谏过失。
- 20.
训禽荒释义:谓以迷于畋猎将导致亡国为训。语本《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必不亡。”孔 传:“作,为也。迷乱曰荒。色,女色。禽,鸟兽。”唐 刘肃《大唐新语·规谏》:“玄宗 初即位,猎于 渭川。时 知古(魏知古)从驾,因献诗以讽,曰:‘尝闻 夏 太康,五弟训禽荒,我后来冬狩,三驱盛礼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