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思 [qī sī]
1. 复姓。楚大夫居期思城,因以为姓。后又有去“思”单为期氏。参阅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四。
期思 引证解释
⒈ 复姓。 楚 大夫居 期思城,因以为姓。后又有去“思”单为 期氏。参阅 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四。
期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孔子释义:(前551—前479)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事。后开办私学,招收弟子,宣传儒家学说。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回鲁国后,据传曾删修鲁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诗经》《尚书》等。在哲学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他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也被尊为圣人,影响深远。其主要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一书中。
- 2.
孟子释义:⒈(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为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他把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实行仁政,宣扬天生“性善”的人性论。其主要思想言论载于《孟子》一书中。⒉书名。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的门徒编纂,共七篇。文笔从容流畅,长于比喻辩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 3.
孟轲释义:(约前372--前 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
- 4.
期思邑释义:期思为西周蒋国故城,周公之子封地。
- 5.
芍陂释义:又名期思陂。 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相传系春秋楚相孙叔敖所凿,在今安徽寿县东。
- 6.
荀子释义:⒈(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名况,字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认为“天行有常”,反对天命、鬼神之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宣扬人性本恶,必须用礼仪、刑罚来约束人的行为。有《荀子》一书。⒉也叫《荀卿子》《孙卿子》。书名。共三十二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其弟子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