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 [sān shēng]
1.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三声 引证解释
⒈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引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
国语词典
三声 [sān shēng]
⒈ 连续发声三次。
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宋·华岳〈田家〉诗:「鸡鸣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⒉ 大陆地区指店员的迎客声、接待声和送客声。
三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声释义:⒈“上声”shàngshēng的又音。⒉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⒊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见〖四声〗。
- 2.
两同心释义:⒈词牌名。 此调有三体,仄韵创自柳永,平韵创自晏几道,三声叶韵创自杜安世。⒉曲牌名。北曲入高大石角隻曲,套曲入高大石角。
- 3.
仄声释义: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区别于“平声”)。
- 4.
从声释义:⒈谓随声附和。 ⒉古代指五音中的宫、商、角三声。
- 5.
入派三声释义:即入声派进其他三声。
- 6.
八月槎释义:传说中八月里按期通往天河的船筏。晋 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説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后借喻如期来往的船。唐 杜甫《秋兴》诗之二:“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唐 吴融《商人》诗:“随风逐浪年年别,却笑如期八月槎。”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八五:“少年奇气称才华,登 岱 还浮八月槎。”
- 7.
务头释义:戏曲、说唱艺术术语,解说不一。或指曲中最紧要或最精彩、动听之句,或指曲中平、上、去三声联串之处。
- 8.
孤另释义:孤单,孤独。 宋 刘克庄《水调歌头·十三夜》词:“嫦娥 老去孤另,离别匹如闲。”元 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却原来雁叫 长门 两三声,怎知道更有箇人孤另。”《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寄语异乡孤另客,莫将心事乱如麻。”清 李渔《意中缘·借兵》:“忆鸳盟,好事虽然定,两下仍孤另。”
- 9.
平仄释义:平声和仄声(上、去、入三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韵律。
- 10.
拼音声调释义: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用“ˉ”表示,如lā;阳平第二声,用“ˊ”表示,如lá;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lǎ;去声,用“ˋ”表示,如;là。
- 11.
月数释义:⒈谓计时的月的数目,亦指某月在一年中的序次。宋 程大昌《考古编·正朔一》:“由是推之,谓变岁初而不移月数者,非也。”明 张纶《林泉随笔》:“反復数百餘言,不过皆为 商 建丑即以丑月为岁首,周 建子即以子月为正月。今按 山屋 许氏 言,《春秋》改时改月出於圣人特笔,而他书月数不改乃时王之制,如是则诸家不改月数之説为有据矣。”⒉特称十二。古乐为十二调,分六阳律、六阴律。《吕氏春秋》始以律与历附会,以十二律应十二月,故称。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四:“崔遵度 性方正,深於琴,尝著《琴笺》,以天地自然有十三声,徽非
- 12.
棹唱释义:⒈亦作“櫂唱”。犹棹歌。南朝 梁 庾肩吾《山池应令》诗:“逆湍流棹唱,带谷聚笳声。”唐 骆宾王《晚渡黄河》诗:“棹唱临风断,樵歌入听喧。”参见“棹歌”。⒉谓泛舟时的吟唱。唐 刘长卿《自鄱阳还道中寄褚徵君》诗:“爱君清川口,弄月时櫂唱。”清 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高吟角与宫,三声两声櫂唱终。”
- 13.
沆瀁释义:⒈水广阔貌。晋 左思《吴都赋》:“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文选·郭璞<江赋>》:“极望数百,沆瀁皛溔。”李善 注:“沆瀁,广大之貌。”亦指广阔的水面。清 钱谦益《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赠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铭》:“譬彼骄人,天吴 罔象,鼓舞相磓,不越沆瀁。”⒉犹荡漾。飘荡起伏。《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阮籍“咏怀”>》:“飘飘可终年,沆瀁安是非?”李善 注:“《庄子》曰:‘飘飘蒿下,沆瀁海上,逍遥一也。’”⒊犹荡漾。水波微动。唐 谷神子《博异志·吕乡筠》:“﹝老人﹞抽笛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
- 14.
第三声释义: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⒉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 15.
襾両释义:中文繁体字偏旁部首。 发音:襾读作四声,両读三声。1。
- 16.
首尾吟释义:诗体名。 诗的首句与末句相同。始于 宋 邵雍《首尾吟》:“尧夫 非是爱吟诗,诗是 尧夫 春出时。一点两点小雨过,三声五声流鶯啼。盃深似锦花间醉,车稳如茵草上归。更在太平无事日,尧夫 非是爱吟诗。”后称这类形式的诗为“首尾吟”。
- 17.
骚情释义:⒈指《离骚》所体现的情调。清 张佩纶《论闺秀诗》诗之十二:“骚情諫疏到今称,娬媚何当属 魏徵。”⒉风骚,轻佻。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生怕看见 翠娥 骚情的样子,他心软,两声‘妹子’三声‘哥’,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了。”欧阳山《苦斗》四二:“你尽管骚情什么呢?你几时见过人家 胡杏 穿绫罗绸缎,搽脂荡粉来!”⒊方言。调情;谈情说爱。柳青《铜墙铁壁》第三章:“很多年轻人不一定想和她结亲,可是爱给她骚情,打她的歪主意。”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改霞 她妈吞吞吐吐地说:‘梁生宝 不是人,胡骚情。’”
- 18.
鼍鼓释义:⒈亦作“鼉皷”。用鼍皮蒙的鼓。其声亦如鼍鸣。《诗·大雅·灵台》:“鼉鼓逢逢。”陆玑 疏:“﹝鼉﹞其皮坚,可以冒鼓也。”唐 温庭筠《昆明治水战词》:“鼉鼓三声报天子,雕旗兽舰凌波起。”明 沉鲸《双珠记·遇赦调边》:“鸡竿鼉皷,制出金门传唱,特与人间解网。”清 黄永《龙衣舟行》:“逢逢鼉鼓溪边过,百尺楼船万钧柁。”⒉鼍鸣声。唐 许浑《赠所知》诗:“湖日似阴鼉鼓响,海云纔起蜃楼多。”金 刘迎《海上》诗:“蜃楼春作市,鼉鼓暮催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