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牲 [sān shēng]
1. 古时祭祀用的供品,分大三牲(猪、牛、羊)和小三牲(鸡、鸭、鱼)两种。
英[the sacrifice (pigs,sheep and cows);]
三牲 引证解释
⒈ 牛、羊、豕。俗谓大三牲。
引《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为孝也。”
邢昺 疏:“三牲,牛、羊、豕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太牢三牲,曷能济焉!”
宋 司马光 《送巢县崔尉》诗:“何必羞三牲,然后称甘旨。”
明 无名氏 《寻亲记·劝勉》:“问寝承颜,难效三牲之养。”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哪一乡缺雨,就备着三牲祭礼,打着锣鼓,放着鞭炮,抬着一个瓶子,来迎龙王。”
⒉ 猪、鱼、鸡。俗谓小三牲。
引唐 韩愈 《李君墓志铭》:“五穀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
此三牲指猪、鱼、鸡。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湘潭 韶山 地方议决客来吃三牲,即只吃鸡、鱼、猪。”
⒊ 道教谓麞、鹿、麂为玉署三牲。
引宋 陶穀 《清异录·玉署三牲》:“道家流书,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
国语词典
三牲 [sān shēng]
⒈ 古代祭祀用的牛、羊、豕三种牺牲。
引《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宋·邢昺·疏:「三牲,牛、羊、豕也。」
《抱朴子·内篇·道意》:「太牢三牲,曷为济焉!」
⒉ 俗称为鸡、鱼、豕。
引唐·韩愈〈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
三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牢释义:牛、羊、豕三牲各七。古代天子馈赐诸侯的礼品。
- 2.
三牢释义:古代祭祀时,用三鼎盛牛、羊、豕三牲称三牢。 《周礼·秋官·掌客》:“牵三牢,米百筥,醯醢百瓮,皆陈。”《史记·秦本纪》:“﹝ 文公 ﹞十年,初为 鄜畤,用三牢。”
- 3.
三牲释义:古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也有以猪、鸡、鱼为三牲的,称之为小三牲。
- 4.
九牢释义:古时,牛、羊、豕三牲为一牢;九牢,牛、羊、豕各九,为大礼所用。
- 5.
五鼎释义:⒈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 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明 陆采《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明 沉受先《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⒉见“五鼎食”。
- 6.
减膳彻悬释义:减少肴馔和停奏音乐。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或天象变异时,往往以此表示自责。《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以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侧身修道。”胡三省 注:“古者,天子膳用六牲,具马、牛、羊、犬、豕、鸡。诸侯膳用三牲。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悬。”
- 7.
十二辰释义: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 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 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 张守节 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
- 8.
四海九州岛释义:指全中国。《礼记·礼器》:“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四海九州,必有壯士,宜設武舉,以收其遺。”《天地会诗歌选·五房插草歌》:“四海九州皆兄弟,去殺 清 朝一掃空。”参见“四海”、“九州”。
- 9.
太牢释义: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有时只指牛一牲。
- 10.
折桌释义:旧时北方风俗,亲友前往祭奠死者,须携带三牲或果品祭供于灵前。亦有不带供品而只付与大致与一桌供相当的现金的,谓之“折桌”。
- 11.
牢礼释义:古代以牛、羊、猪三牲宴饮宾客之礼。《周礼·天官·宰夫》:“凡朝覲、会同、宾客,以牢礼之灋,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飱牵,与其陈数。”郑玄 注:“牢礼之灋,多少之差及其时也。三牲牛、羊、豕具为一牢。”《周礼·地官·牛人》:“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郑玄 注:“牢礼,飱饔也。”孙诒让 正义:“宾客始至则致飱,既朝聘则致饔,皆有牲牢,故云牢礼。”《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鲍国 之位下,其国小,而使 鞅 从其牢礼,是卑敝邑也。”
- 12.
猪头三释义:方言。詈词。“猪头三牲”的歇后语。谓不明事理或不识好歹的人。
- 13.
篙梢释义:熟练的船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九年》:“玄感 选运夫少壮者五千餘人,丹阳、宣城 篙梢三千餘人,刑三牲誓众。”胡三省 注:“篙梢,习於用舟者。”
- 14.
衬供释义:旧俗祭祀时,以三牲为正当供品,而以蜜供、月饼相衬,谓之“衬供”。
- 15.
酒醴释义:酒和醴。亦泛指各种酒。《诗·大雅·行苇》:“曾孙维主,酒醴维醹。”《周礼·天官·凌人》:“凡外内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贾公彦 疏:“酒谓酒人之酒,谓三酒、五齐,举酒而言;浆人之醴谓六饮,举醴而言。”晋 葛洪《抱朴子·酒戒》:“宜生之具,莫先於食,食之过多,实结癥瘕,况於酒醴之毒物乎?”郭沫若《创造十年》十:“酒醴、三牲,准备哭 苏秦。”
- 16.
闲汉释义:亦作“闲汉”。无正当职业,以帮闲为生的人;游手好闲之徒。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宋 吴自牧《梦粱录·闲人》:“又谓之‘閒汉’,凡擎鹰、架鷂、调鵓鸽、斗鵪鶉、斗鷄、赌扑落生之类。”《儒林外史》第二八回:“阿三 前走,后面跟了一个闲汉,挑了一担东西,是些三牲和些银锭、纸马之类。”鲁迅《朝花夕拾·<狗·猫·鼠>》:“狗们在大道上配合时,常有闲汉拿了木棍痛打。”
- 17.
阡张释义:即阡纸。 明 沉榜《宛署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烧阡张。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彻之。惟佛前则供果麪,阡张至元宵罢,乃焚。”《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到正月初八日,先使 玳安儿 送了一石白米,一担阡张,十斤官烛,五斤沉檀马牙香,十六疋生眼布做衬施。”清 东轩主人《述异记·冥资》:“阡张楮帛须完全焚化,火熄后宛然一贯青蚨,冥间堪使用。”参见“阡纸”。
- 18.
雾图释义:《艺文类聚》卷二引 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 时,天大雾三日,帝游 洛川 之上,见大鱼,杀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后因以“雾图”为帝王圣者受命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