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采取 采取的意思
cǎi

采取

简体采取
繁体採取
拼音cǎi qǔ
注音ㄘㄞˇ ㄑㄩ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ǎi cài,(1) 〔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亦称“采邑”。

qǔ,(1) 拿。【组词】:索取。取书。取款。窃取。(2) 选择。【组词】: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3) 采用。【组词】: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4) 得到,招致。【组词】:获取。取经。取偿。取悦。(5) 消去。【组词】:取消。取缔。

基本含义

采取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实施某种行动或策略。

采取的意思

采取 [cǎi qǔ]

1. 采纳听取;选取实施;采摘;收取。

采取菱角。

[adopt; employ; take;]

采取 引证解释

⒈ 搜集选取;采用。

《汉书·刘向传》:“故採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清 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自序》:“凡事名物名,切於今者,皆採取而假借之。”

⒉ 采伐;采摘;开采。

《元典章·户部二·官吏》:“合用柴薪,斟酌周岁可用数目,於农隙时……差倩人力騐数採取。”
《水浒传》第九八回:“叶清 后被 鄔梨 差往 石室山 採取木石。”
清 朱仕琇 《重游灵应峰记》:“峰上古木万株,多产药卉,邨人採取之。”
1. 采集;收取。 《汉书·王莽传中》:“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
《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其日,降甘露於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
《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七年》:“开 燕南、山东 河泊之禁,听民采取。”

⒊ 择取;选用。

汉 王充 《论衡·书解》:“能令其言可行,不能使人必采取之矣。”
唐 元稹 《<乐府古题>序》:“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
清 顾炎武 《桃叶歌》:“越州 女子颜如花,中官采取来天家。”


国语词典

采取 [cǎi qǔ]

⒈ 选择取用。

《汉书·卷三六·刘向传》:「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水浒传·第九八回》:「叶清后被邬梨差往石室山采取木石。」

选取 采纳 采用


采取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放弃释义:丢掉(原有的权利、主张、意见等):放弃阵地。工作离不开,他只好放弃了这次进修的机会。

采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系列释义:属性词。许许多多有关联的或一连串的(事物):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一系列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2.
      上戊释义:⒈农历每月上旬之戊日。 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下:“﹝ 开元 ﹞十九年夏,詔京都置 太公 庙於 孔子 庙之西,以秋春仲月上戊日致祭。”《宋史·礼志一》:“春秋二仲,上丁释奠 文宣王,上戊释奠 武成王。”⒉王莽 所作历法名。《汉书·王莽传下》:“其且开天下山泽之防,诸能采取山泽之物而顺月令者,其恣听之,勿令出税。至 地皇 三十年如故,是 王光 上戊之六年也。”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戊,土也,莽 所作历名。”
    • 3.
      不取释义:不赞成;不采取。
    • 4.
      不致释义:不会引起(某种后果):如果事先采取措施,就不致发生这么大的事故。
    • 5.
      不见兔子不撒鹰释义:没有明确目标,就不采取切实行动。
    • 6.
      与人为善释义:跟别人一同做好事。 《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后指善意地帮助别人:批评同志要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
    • 7.
      与民更始释义:更始:重新开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采取某些重大措施。后比喻改革旧状。
    • 8.
      中庸之道释义: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
    • 9.
      中立主义释义: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持的原则和所执行的政策。 即保持本国政治独立、主权完整,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把自己的领土作为外国的军事基地,也不对任何国家采取敌对态度。
    • 10.
      中立国释义:⒈指在国际战争中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它对交战国任何一方不采取敌视行为,也不帮助。⒉由国际条约保证,永远不跟其他国家作战,也不承担任何可以间接把它拖入战争的国际义务的国家。
    • 11.
      中立地带释义:也称中立化地区。 根据国际条约,在战时不得对它采取军事行动和禁止把它变为军事基地的地区。通常为国际运河和某一个国家的领土的一部分。
    • 12.
      丰乳释义:采取动手术、服药等方法使女性的乳房丰满。
    • 13.
      临时施宜释义:临时:到事情发生的时候。 发生什么情况,就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酒罢,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 14.
      临渊窥鱼释义:常写作“临渊羡鱼”,比喻虽有愿望而不采取行动。
    • 15.
      临渊结网释义: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事到临头才采取措施。明 杨珽《龙膏记·游仙》:“霎時間石火冰寒,早辦個鳳想仙緣。休等待臨淵結網,只落得月缺花殘。”参见“臨河羡魚”。
    • 16.
      久守必失释义:古代指这座城的统治者永远都是懦弱的防守,不采取进攻,终究会被敌人夺去城池。现在是指要积极向上,不要以古板、教条的形式来生活。
    • 17.
      义举释义:为正义或公益的事情而采取的行为。
    • 18.
      乘敌不虞释义:虞:料想。军事上指乘敌人懈怠,采取某种敌人预料不到的行动。
    • 19.
      九一八事变释义: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日日军侵占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发动进攻。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四个多月内,东北全境沦陷。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领土才全部收复。
    • 20.
      二话没说释义:犹言再没有说别的话。表示决心采取某种行动。

采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系列释义:属性词。许许多多有关联的或一连串的(事物):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一系列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2.
      上戊释义:⒈农历每月上旬之戊日。 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下:“﹝ 开元 ﹞十九年夏,詔京都置 太公 庙於 孔子 庙之西,以秋春仲月上戊日致祭。”《宋史·礼志一》:“春秋二仲,上丁释奠 文宣王,上戊释奠 武成王。”⒉王莽 所作历法名。《汉书·王莽传下》:“其且开天下山泽之防,诸能采取山泽之物而顺月令者,其恣听之,勿令出税。至 地皇 三十年如故,是 王光 上戊之六年也。”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戊,土也,莽 所作历名。”
    • 3.
      不取释义:不赞成;不采取。
    • 4.
      不致释义:不会引起(某种后果):如果事先采取措施,就不致发生这么大的事故。
    • 5.
      不见兔子不撒鹰释义:没有明确目标,就不采取切实行动。
    • 6.
      与人为善释义:跟别人一同做好事。 《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后指善意地帮助别人:批评同志要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
    • 7.
      与民更始释义:更始:重新开始。原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采取某些重大措施。后比喻改革旧状。
    • 8.
      中庸之道释义: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
    • 9.
      中立主义释义: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持的原则和所执行的政策。 即保持本国政治独立、主权完整,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把自己的领土作为外国的军事基地,也不对任何国家采取敌对态度。
    • 10.
      中立国释义:⒈指在国际战争中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它对交战国任何一方不采取敌视行为,也不帮助。⒉由国际条约保证,永远不跟其他国家作战,也不承担任何可以间接把它拖入战争的国际义务的国家。
    • 11.
      中立地带释义:也称中立化地区。 根据国际条约,在战时不得对它采取军事行动和禁止把它变为军事基地的地区。通常为国际运河和某一个国家的领土的一部分。
    • 12.
      丰乳释义:采取动手术、服药等方法使女性的乳房丰满。
    • 13.
      临时施宜释义:临时:到事情发生的时候。 发生什么情况,就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酒罢,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 14.
      临渊窥鱼释义:常写作“临渊羡鱼”,比喻虽有愿望而不采取行动。
    • 15.
      临渊结网释义: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事到临头才采取措施。明 杨珽《龙膏记·游仙》:“霎時間石火冰寒,早辦個鳳想仙緣。休等待臨淵結網,只落得月缺花殘。”参见“臨河羡魚”。
    • 16.
      久守必失释义:古代指这座城的统治者永远都是懦弱的防守,不采取进攻,终究会被敌人夺去城池。现在是指要积极向上,不要以古板、教条的形式来生活。
    • 17.
      义举释义:为正义或公益的事情而采取的行为。
    • 18.
      乘敌不虞释义:虞:料想。军事上指乘敌人懈怠,采取某种敌人预料不到的行动。
    • 19.
      九一八事变释义: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日日军侵占沈阳,同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发动进攻。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四个多月内,东北全境沦陷。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领土才全部收复。
    • 20.
      二话没说释义:犹言再没有说别的话。表示决心采取某种行动。

采取造句

1.对犯错误的同志,不应该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

2.对待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而不应该不教而杀。

3.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只有采取丢卒保车的战术才能赢得下一步的主动权。

4.在这次乒乓球比赛中,我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

5.曹操派祢衡去见刘表,是欲杀祢衡而采取的假手于人的计策。

6.对工作人员,不能采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态度。

7.资本家经常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8.他们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去抓捕罪犯。

9.从前有的人,遭受挫折后,常常采取息交绝游、杜门谢客的消极处世态度。

10.在处理这起涉及多人的贪污案件时要采取惩一儆百的做法,严惩首犯,区别对待,教育多数。

11.对犯错误的人,我们应该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

12.在这个问题上,应当采取执经问难的态度。

13.他是个炮筒子脾气,如果你采取柔能克刚的办法,一定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14.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阻止他,不能听任那个野心家移天易日。

15.这次劳动分配采取自愿的原则,能者多劳。

16.对于农村还存在的一些陈规陋习,我们要采取积极引导,大力提倡新风尚的做法,使其逐渐缩小范围和影响。

17.在这次围棋比赛中,他始终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以高人一筹的技术赢得了胜利。

18.对于谣言采取一笑置之的态度,会让你觉得好过许多。

19.原则问题应当辩论清楚,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了了之。

20.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采取的是不破不立的方针。

采取(caiq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采取是什么意思 采取读音 怎么读 采取,拼音是cǎi qǔ,采取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采取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