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 [gǔ tǐ]
1. 古人诗歌、文章的体式和风格。
3. 指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
古体 引证解释
⒈ 古人诗歌、文章的体式和风格。
引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元瑜 坚石 七君诗,并平典不失古体。”
《梁书·刘之遴传》:“之遴 好属文,多学古体。”
《南史·萧藻传》:“善属文,尤好古体。”
⒉ 指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参见“古体诗”。
引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 放翁 ﹞律诗之工,人皆见之;而古体则莫有言及者。”
古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古释义:每句五字的古体诗。 见〖古体诗〗。
- 2.
仄韵诗释义:指韵脚用仄声字的旧体诗。古体诗不限平仄韵,故仄韵诗较多;近体诗用仄韵者很少。
- 3.
今体释义: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
- 4.
今体诗释义:对古体诗而言。亦称近体诗。凡五七言律、排律、律绝,皆属今体。形成于 唐 代。
- 5.
伟博释义:⒈巨大。 唐 薛用弱《集异记·永清县庙》:“余数年之内,勦戮猛虎,不可胜数,生聚顿安。虎之首帅,在西城郡,其形伟博,便捷异常,身如白锦,额有圆光如镜,害人最多,余亦诛之。”⒉宏伟博大。明 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屈原氏 兴,以瑰奇浩瀚之才,属纵横艰大之运,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沉雄伟博之辞。”
- 6.
体气释义:⒈指诗文的体制格调。 三国 魏 曹丕《典论·论文》:“孔融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明 胡应麟《诗薮·古体上》:“拟《郊祀》,须得其体气典奥处。”⒉指禀性,气质。《三国志·吴志·王蕃传》:“蕃 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世说新语·品藻》“元礼 居八俊之上”刘孝标 注引 三国 吴 姚信《士纬》:“陈仲举 体气高烈,有王臣之节。”《北史·元子华传》:“子思 以手捋鬚,顾谓 子华 曰:‘君恶体气。’”⒊指气血或气息。三国 魏 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性,忧喜不留於情,泊然无感,而体气
- 7.
佳搆释义:亦作“佳构”。犹佳作。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作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搆;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或问国初词人当以谁氏为冠?举 金风亭长 对。问佳构奚若?举《捣练子》云。”李大钊《马克思与第一国际》:“马克思 这篇演说是他的小品著作中的佳构之一。”
- 8.
八言诗释义:每句八字的古体诗。
- 9.
六言诗释义:每句六字的古体诗。相传始于 西汉 谷永,一说 东方朔 已有“六言”诗。皆不传。今所见以 汉 末 孔融 的六言诗为最早。至 唐 六言诗有古体、律体之分。六言诗体以格调苍劲、浑朴为佳,但不甚流行。参阅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六言诗》、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言诗》。
- 10.
古诗释义:⒈古体诗。 ⒉泛指古代诗歌。
- 11.
古调诗释义:指 汉 魏 以来形成的古体诗。
- 12.
古风释义:⒈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质朴的生活作风:古风犹存。 ⒉古体诗。
- 13.
古风古韵释义:古风: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古韵:泛指古汉语音韵。古风古韵是对古文化的综合表述,并对他们加以表述与举例,其中包含:古诗、古装、古风韵。
- 14.
往体释义:⒈弓弛弦时弓臂外向的体势。⒉古体诗的别称。
- 15.
换韵释义:谓同一韵文用韵的转换。除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外,古体诗和赋以及其它诗歌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每隔若干句换韵;词曲必须按谱,或一韵到底,或换韵。亦称“转韵”。
- 16.
散诗释义:兼具散文诗的优美和古体诗的精炼,外加哲理诗歌的意境。
- 17.
敬业堂集释义:山古体,具有健气,而不以灵敏见巧,与慎行殊不相似。
- 18.
无出释义:⒈别出去。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 告二子,二子不可。求 曰:‘若不可,则君无出。’”⒉不要交纳。《后汉书·安帝纪》:“凤凰所过亭部,无出今年田租。”⒊不能超过。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二:“火烧疮无出醋泥,甚验。”明 胡应麟《诗薮·闰馀中》:“大抵 南宋 古体当推 朱元晦,近体无出 陈去非。”⒋谓未生育子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原来 商小姐 无出,有媵婢生得两个儿子。”
- 19.
杂咏释义:⒈见“杂咏”。⒉亦作“杂咏”。谓随事吟咏。常用作诗题。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莪洲公诗》:“古体如《杂咏》云:‘日出羣动作,日入羣动息。’”《诗刊》1977年第9期:“冬夜杂咏赞品德,要学红叶透底红。”
- 20.
杂言诗释义: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每句字数不等,长短句间杂,无一定标准,用韵也较自由。后人多有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