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陋 [pì lòu]
1. 偏僻简陋。
英[out-of-the-way and simple and crude;]
僻陋 引证解释
⒈ 谓地处僻远,风俗粗野。
引《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 文翁 ﹞见 蜀 地僻陋,有蛮夷之风。”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彼僻陋小羌,窃诱我民,以益其众。”
明 李贽 《答骆副使书》:“新邑僻陋实甚,然为居食计,则可保终老,免逼迫之忧。”
鲁迅 《彷徨·孤独者》:“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
⒉ 偏僻简陋。
引《南史·张种传》:“太建 初,女为 始兴王 妃,以居处僻陋,特赐宅一区。”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不见责僻陋,方将居之,宿何害焉!”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五章:“没有火车的时候,这公共场所反而是个寂寞僻陋的去处。”
⒊ 谓性情偏执,见识浅陋。
引《庄子·知北游》:“天知予僻陋慢訑,故弃予而死。”
《韩诗外传》卷一:“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
清 刘大櫆 《海日楼诗集序》:“夫昔之诗人,狭隘而僻陋,中之所藴者浅,故外之所著者微。”
国语词典
僻陋 [pì lòu]
⒈ 偏远鄙陋。
引《史记·卷七〇·张仪传》:「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
僻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侧陋释义:⒈处在僻陋之处的贤人或卑贱的贤者。⒉狭窄简陋。⒊谦词。犹言浅陋。
- 2.
僻愚释义:僻陋暗昧。
- 3.
僻数释义:僻陋的技巧。
- 4.
夜光璧释义:宝玉名。《战国策·楚策一》:“楚王 曰:‘楚国 僻陋,託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使车百乘,献鷄骇之犀、夜光之璧于 秦王。”《史记·李斯列传》:“必 秦国 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后汉书·西域传》:“﹝ 大秦国 ﹞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三国 魏 应璩《荐和模笺》:“夜光之璧,显价於 和氏 之肆;千里之足,定功於 伯乐 之庭。”
- 5.
委巷释义:僻陋小巷。
- 6.
居陋释义:居处僻陋。旧多指居于外邦。语本《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庞树柏《朱舜水祠落成征题敬赋》诗:“居陋自开新学派,待终犹保旧衣冠。”
- 7.
年幼释义:年纪幼小。《战国策·楚策》:“楚王 曰:‘楚国 僻陋,託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史记·张仪列传》:“先王弃羣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窃疑焉。”《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后主 曰:‘朕年幼无知,惟相父斟酌行之。’”
- 8.
执守释义:⒈持守;坚持。 《参同契》卷下:“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然必顾瞻礼义,执守规矩,不犹愈于学非而博者乎!”章炳麟《代议然否论》:“余固非执守共和政体者。”⒉犹操守。亦指保持节操。唐 赵璘《因话录》卷五:“裴公 曰:‘公诚佳士,但此官与公不相当,不敢以故人之私,而隳朝廷纲纪……’其执守如此。”《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上无执守,为汝辈所惑。”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往者士人多以借权为良策,吾尝斥之,以为执守未坚,而沦没於富贵之中,则鲜不毁方而合矣
- 9.
狂禅释义:⒈佛教谓学禅不当而流于狂妄。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八:“狂禪闢尽礼 天台,掉臂琉璃屏上回。”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一四一:“似师毕竟胜狂禪,师今迟我 莲花国。”⒉指狂放不拘的僧人。柳亚子《西湖谒曼殊墓有作》诗:“安得华严能涌现,一龕香火礼狂禪。”⒊喻学术、艺术流派中僻陋悖理者。郭沫若《蜩螗集·题关山月画》诗:“狂禪误尽佳儿女,更误丹青数百年。”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假如我们想到 王阳明 的弟子,不一二传便流于狂禅,这段史影是更容易令人首肯了。”
- 10.
穷巷陋室释义:穷巷:偏僻的里巷;陋室:狭小的房屋。 指僻陋狭小的住处。
- 11.
穷阎漏屋释义:穷阎:偏僻的里巷;漏屋:通“陋”,狭小的房屋。指僻陋狭小的住处。
- 12.
负郭穷巷释义:比喻家居僻陋,出身贫寒。
- 13.
遐弃释义:⒈远相抛撇;远相离弃。《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唐 元稹《莺莺传》:“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復何言?”宋 范质《诫儿侄八百字》诗:“天子未遐弃,日益素飡忧。”明 方孝孺《与苏先生》之一:“师友遐弃,忽踰六年。绪言閎论,久絶心耳。”⒉指皇帝归天。元 揭傒斯《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词》诗:“忠献 一朝没,武皇 亦遐弃。”
- 14.
长计释义:⒈求取长远利益的谋略。《战国策·楚策一》:“楚国 僻陋,託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史记·苏秦列传》:“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魏书·袁翻传》:“一二年后,足食足兵,斯固安边保塞之长计也。”清 唐甄《潜书·主进》:“古之大臣,於政事无所不达,於社稷之长计无所不周。”⒉良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 从之,权 果輟计”裴松之 注引《献帝春秋》:“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 操,使敌乘其隙,非长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