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刻 [kān kè]
1. (碑文)雕刻。刻板印行。
刊刻 引证解释
⒈ (碑文)雕刻。
引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命余製铭,以充刊刻。”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君长一城,亦尽刊刻之美。”
⒉ 刻板印行。
引《宋史·毕士安传》:“真宗 然之,遂命刊刻。”
明 唐顺之 《牌》:“合行刊刻仰各有司及委官查照着实遵奉施行。”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与岑参》:“就其字迹观之,殆 唐 初人所为;或许是后人傅会 岑 诗而刊刻的。”
国语词典
刊刻 [kān kè]
⒈ 雕刻。
引南朝梁·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君长一城,亦尽刊刻之美。」
⒉ 刊行。
引《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真宗然之,遂命刊刻。」
刊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刊刷释义:刊刻印刷。
- 2.
坏字释义:错字。多指书籍抄写或刊刻时因笔画脱略而造成的误字。
- 3.
开板释义:⒈亦作“开版”。 开始刊刻印板。宋 苏轼《答庞安常书》之二:“如君能著书传后有几?念此便当为作数百字,仍欲送 杭州 开板也。”元 夏文彦《图绘宝鉴·宋南渡后》:“理宗 顾见之曰:‘此画极工緻,可於阁下开版。’竟不问谁笔。”⒉商店开门营业。《人民文学》1976年第6期:“他们再不开板,明天我们可吃啥呀?”
- 4.
开雕释义:开始刊刻(书版)。 清 钱泳《履园丛话·梦幻·汲古阁》:“﹝ 毛子晋 ﹞遂于是年誓愿开雕,每年订証经史各一部。”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我所得的《小学大全》,却是 光绪 二十二年开雕,二十五年刊竣。”
- 5.
明刊释义:明 代刊刻的书。
- 6.
木榜释义:刊刻告示的木牌。《清会典事例·户部·关税》:“其关上所有刊刻条例之木榜,务令竖立街市,使人人共见。”《清会典事例·户部·关税》:“各关口应立之税课木榜,并详单小本,均不竖立刊刻,商贾不知税例,多寡任听家人、吏役额外抑派。”
- 7.
板片释义:印刷用的雕板。一板称为一片。《清会典事例·内务府·聚珍馆摆板》:“乾隆 三十八年奏准,刊刻《四库全书》,所用板片浩繁,莫若刻成枣木活字套板一份,刷印各种书籍。”叶德辉《书林清话·板片之名称》:“此板之称片,习见於 元 明 诸书。而 明《南雍经籍考》之载板片数目,盖相沿久矣。”
- 8.
校刻释义:校正刊刻。
- 9.
椠刻释义:犹刊刻。
- 10.
瑑勒释义:犹刊刻。
- 11.
试録释义:明 清 时,将乡试、会试中试的举子姓名籍贯名次及其文章汇集刊刻成册,名曰试录。明 叶盛《水东日记·试录》:“试録自 宋 崇寧 中 霍端友 榜始。”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试录原始》:“国家科场揭晓后,有试録颁行天下,其制始于 唐 宋,唐 称进士登科记,宋 称进士小録,其实一也。”清 翟灏《通俗编·仕进》:“试録:黄佐《翰林记》:‘洪武 甲子乡试,乙丑会试,初为小録,惟刻董事之官,试士之题,及中选者之名第、籍贯、经书而已,未録士子之文为程式也。次科戊辰,始録呈文,自是以为定式。’按,《唐会要》:‘大中 十年
- 12.
诗局释义:为编校、刊刻诗集而设立的机构。王全《<全唐诗>点校说明》:“我们这次为应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急需,根据扬州诗局刻本校点,由中华书局重印。”《新华文摘》1986年第12期:“为刊刻《全唐诗》,于 康熙 四十四年五月,他们特在 扬州 天宁寺 开设诗局。”
- 13.
躬刊手掇释义:亲自刊刻,亲手掇选(文字著作)。
- 14.
连泗纸释义:即连史纸。 清 叶梦珠《阅世编·礼乐》:“数年以来,始用全幅 涇县 连泗纸刊刻大字,不独縉绅家行之矣。”参见“连史纸”。
- 15.
重刻释义:⒈繁重苛严。⒉谓重新刊刻图书。
- 16.
题目正名释义:戏曲用语。 元 明 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通常在结尾处用一联或二联对句,概括全剧主要关目,用末句写出此剧的全名,而此句的末三字或四字多为此剧的简称。如 马致远《汉宫秋》,其结尾对句是“沉黑江 明妃 青塚 恨,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又 如王子 一《误入桃源》其结尾对句是“太白金星 降临凡世,紫霄玉女 夙有尘缘,青衣童子报知仙境,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这两处对句的末句“破幽梦孤鴈 汉 宫秋”、“刘晨 阮肇 误入 桃源”便是这两个杂剧各自的全称。而《汉宫秋》、《误入桃源》便是其简称。在刊刻剧本时或把它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