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释 [dì shì]
1. 亦称“帝释天”。
3. 佛教护法神之一。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梵文音译名为释迦提桓因陀罗。
帝释 引证解释
⒈ 亦称“帝释天”。佛教护法神之一。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 须弥山 顶 善见城。梵文音译名为 释迦提桓因陀罗。
引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人天感悴,帝释动怀。”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忉利照园之东,帝释天城之北。”
《水浒传》第六回:“诸天坏损,怀中鸟雀营巢;帝释欹斜,口内蜘蛛结网。”
明 屠隆 《綵毫记·脱靴捧砚》:“仙宫寳嵌妆,帝释珠交网。”
帝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修罗战释义:阿修罗王与忉利天帝释之战斗。
- 2.
四天王释义:佛经称 帝释 的外将,分别居于 须弥山 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 持国天王(名 多罗吒),身白色,持琵琶;南方 增长天王(名 毗瑠璃),身青色,执宝剑;西方 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执羂索;北方 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诸天会名》、《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
- 3.
因陀啰释义:是梵语Indra的音译,指天主或天帝释。
- 4.
帝网释义:⒈《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后因用以比喻帝王恩泽优渥,法令尚宽。⒉佛教谓帝释所居忉利天宫上悬有珠网,上缀宝珠无数,重重迭迭,交相辉映。后因以“帝网”比喻事物间互相错综复杂的联系和牵掣。
- 5.
帝释天释义:见“帝释”。
- 6.
帝释释义:亦称“帝释天”。佛教护法神之一。佛家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 须弥山 顶 善见城。梵文音译名为 释迦提桓因陀罗。
- 7.
忉利天宫释义:佛教语。 指忉利天中央 帝释 所居的宫殿。见《法苑珠林》卷五引《起世经》。
- 8.
忉利天释义:梵语的音意兼译。即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佛教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合中央 帝释 所居天城,共三十三处,故云。即一般所说的天堂。
- 9.
救鸽释义:佛教传说 天帝释 及 毗首羯摩 相谋试 尸毗王 之念力,化为鹰和鸽,鹰追鸽飞入王宫。
- 10.
梵释释义:指色界诸天王及欲界帝释天王。
- 11.
欢喜苑释义:欢喜苑乃忉利天中帝释四园之一。
- 12.
释梵释义:⒈指 释迦 。南朝 梁 刘潜 《平等刹下铭》:“释梵夺其声光,日车贬其轮照。”参见“ 释迦 ”。⒉帝释和梵天。佛经中天的名称。 前蜀 贯休 《送卢舍人》诗之三:“君不见释梵诸天寿亿垓,天上人间去復来?”
- 13.
释提桓因释义:梵语。佛教经典所称诸天的天主或能天帝。即佛经所说 忉利天 之主。全称 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帝”或“帝释”。
- 14.
须弥山释义:⒈梵语sumeru的译音。 或译为须弥楼、修迷卢、苏迷卢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⒉指喜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