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同异 同异的意思
tóng

同异

简体同异
繁体同異
拼音tóng yì
注音ㄊㄨㄥˊ 一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óng tòng,(1)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组词】: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3) 和,跟。【组词】:同流合污。(4) 姓。 ◎ 〔胡同〕见“胡”。

yì,(1) 不同的。【组词】:异乎。异说。异常。异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异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异异邪说”)。异化。异性。异样。大同小异。异曲同工。(2) 分开。【组词】:离异。异居。(3) 另外的,别的。【组词】:异日。异地。异国。异乡。异类。(4) 特别的。【组词】:奇异。异闻。异彩。奇才异能(特殊的才能)。(5) 奇怪。【组词】:惊异。诧异。怪异。

基本含义

指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异的意思

同异 [tóng yì]

1. 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

2. 相同与不同。

3. 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4. 谓差异,不同。

5. 异议。亦指立异议。

6. 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8. 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同异 引证解释

⒈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参见“坚白同异”。

《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

⒉ 相同与不同。

《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⒊ 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⒋ 谓差异,不同。 《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⒌ 异议。亦指立异议。

《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
《世说新语·赏誉》“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
《晋书·王彬传》:“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
《南齐书·徐孝嗣传》:“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⒍ 引申指有异志,叛乱。

《宋书·武帝纪下》:“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
《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⒎ 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国语词典

同异 [tóng yì]

⒈ 同与不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
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⒉ 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同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语掾释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 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 ’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晋书·阮瞻传》亦载此事,但 王衍 作 王戎,阮修 作 阮瞻。后常以“三语掾”作为幕府官的美称。唐 刘商《杂言哀悼姚仓曹》诗:“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宋 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 江 东三语掾。”金 元好问《益父曹弟见过》诗:“从事旧惭三语掾,通家犹记十年兄。”
    • 2.
      兵解释义:旧称学道者死于兵刃为“兵解”,意谓借兵刃解脱得道。晋 葛洪《神仙传·郭璞》:“敦(王敦)诛 璞 ……殯后三日,南州市人见 璞 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敦 不信,开棺无尸,璞 得兵解之道。”唐 黄滔《祭先外舅》:“愚輒疑道家有形全、气全、兵解、木解,考斯事矣,或其义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日中尚未逃兵解,世上人犹信《葬书》!”清 龚自珍《二十三祖二十七祖同异》:“天台 据 师子 兵解法絶,各禀攸闻,闕数四人,非摈之也。”
    • 3.
      胜否释义:好坏;得失。《后汉书·胡广传》:“臣愚以为可宣下百官,参其同异,然后览择胜否,详採厥衷。”《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不得不校其胜否,即以事相权。”
    • 4.
      合异释义:⒈聚合不同者。⒉指战国名家惠施的“合同异”之说。详“合同异”、“合异离坚”。
    • 5.
      同异释义:⒈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⒉相同与不同。⒊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⒋谓差异,不同。⒌异议。亦指立异议。⒍引申指有异志,叛乱。⒎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 6.
      名理释义:⒈名称与道理。 ⒉特指魏晋及其后清谈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
    • 7.
      后难释义:犹后患。《逸周书·祭公》:“呜呼,天子三公监于 夏 商 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至于万亿年,守序终之。”《晋书·杜预传》:“虽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虑后难,故轻相同异也。”
    • 8.
      坚白同异释义:指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的“离坚白”和 惠施 的“合同异”之说。 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 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 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
    • 9.
      坦涂释义:⒈亦作“坦途”。 平坦的道路。《庄子·秋水》:“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説,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唐 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近来自説寻坦涂,犹上虚空跨緑駬。”宋 苏轼《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作堂名是是,自説行坦途。”冯牧《沿着澜沧江的激流》:“但是,前面也不是坦途,一座陡峭的石壁正笔立在急流冲去的方向。”⒉比喻顺利的形势或境况。毛泽东《论持久战》四十:“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八章:“最初几天,他的冷枪不算得手
    • 10.
      宿耻释义:旧耻;积年的耻辱。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道祐有德兮,吴 卒自屠。雪我王宿耻兮,威振八都。”《后汉书·班超传》:“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讎。”《旧唐书·房玄龄传》:“未经旬月,即拔 辽东,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雪往代之宿耻,掩 崤陵 之枯骨,比功较德,万倍前王。”
    • 11.
      将无同释义:大概没有什么不同。出处《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 王夷甫 见而问曰:‘老 庄 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亦作“将毋同”。
    • 12.
      小却释义:⒈亦作“小却”。稍稍后退。《后汉书·冯异传》:“异 与 禹 合兵救之,赤眉 小却。”《梁书·康绚传》:“遣其子 悦 挑战,斩 魏 咸阳王 府司马 徐方兴,魏 军小却。”《旧唐书·太宗纪上》:“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宋 陆游《题郭太尉金州至喜堂》诗:“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 淮 边。”⒉稍后,过些时候。晋 王羲之《与人书》:“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宋书·武帝纪下》:“谢晦 数从征伐,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 会稽、江洲 处之。”⒊稍稍推辞。宋 郭应祥《虞美人·送张
    • 13.
      州端释义:即州别驾。 《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芟麦移民,可谓大议,一方安危,事繫於此。子夏 亲为州端,曾无同异;及闻 元嗣 之言,则懽笑酬答。阿意左右,何以事君!”胡三省 注:“州别驾居羣僚之右,故曰州端。”
    • 14.
      平奏释义:谓辨析明白而后上奏。《汉书·宣帝纪》:“詔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 萧望之 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南史·徐勉传》:“虽写以尺简,而终闕平奏。”《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元年》:“帝以众论难一,故但纳之,不復令有司平奏。”胡三省 注:“平奏者,平其可行与否而奏之。”
    • 15.
      总会释义:⒈聚集会合。汉 张衡《西京赋》:“总会仙倡,戯豹舞羆。”南朝 梁简文帝《移市教》:“日中总会,交贸迁迹。”⒉综合汇总。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疎,斯固总会之为难也。”《隋书·经籍志一》:“孔子 既敍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於孝者也。”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歆 遂总会羣篇,著为《七略》,大凡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⒊指会聚集中之所。明 蔡汝楠《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
    • 16.
      惠施释义:(约前370—约前310)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代表。宋国人。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相,主张联合齐楚。论证了“合同异”,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具有素朴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夸大事物的同一性而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其言行片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 17.
      抄撰释义:抄集编撰。 《南齐书·孔稚珪传》:“抄撰同异,定其去取。”《南史·陆瑜传》:“时皇太子好学,欲博览羣书,以子集繁多,命 瑜 抄撰,未就而卒。”《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一年》:“请五礼各置旧学士一人,今自举学古一人相助抄撰。”
    • 18.
      搆造释义:结成;制造。《韩诗外传》卷四:“今或不然,令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举,使搆造怨仇。”《宋书·恩倖传序》:“权幸之徒,慴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搆造同异,兴树祸隙,帝弟宗王,相继屠劋。”宋 苏轼《乞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子》:“故党人共出死力,搆造言语,无所不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包藏祸心,搆造邪説。”
    • 19.
      杂论释义:⒈共同议论。 《汉书·韦贤传》:“是时王未就国,玄成 受詔,与太子太傅 萧望之 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 石渠阁,条奏其对。”⒉漫无中心,涉及面广的议论。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可覲 復与杂论延年及夫妇寿算等语,展转不寐。”
    • 20.
      测影释义:亦作“测景”。 测量日影,以推算岁时节候。《宋书·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影。”《旧唐书·天文志上》:“开元 十二年,詔太史 交州 测景。”明 沉德符《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再閲 朱裕 疏,内云观象臺晷表,与 南京 矛盾,是即 正统 间 彭德清 测景不同之説也。未审其説确否。”

同异(tong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同异是什么意思 同异读音 怎么读 同异,拼音是tóng yì,同异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同异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