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 [sì shǐ]
1. 相传为黄帝的四个史官:沮诵、仓颉、隶首、孔甲。
3.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
四史 引证解释
⒈ 相传为 黄帝 的四个史官:沮诵、仓颉、隶首、孔甲。
引晋 王嘉 《拾遗记·黄帝》:“置四史,以主图籍。”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四史》:“沮诵、苍頡、隶首、孔甲,黄帝 四史官。”
⒉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
引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三国志四·三史》:“直至 唐 宋 以来,学者恆言,乃皆曰‘五经’‘三史’,则专指 马 班 范 矣。愚窃以为宜更益以 陈寿,称‘四史’,以配‘五经’,良可无愧。其餘各史,皆出其下。”
国语词典
四史 [sì shǐ]
⒈ 传说中黄帝的四个史官,指沮诵、苍颉、隶首、孔甲四人。
引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五·名臣类上》:「四史,沮诵、苍颉、隶首、孔甲,黄帝四史官。」
⒉ 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前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四史」。
四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十一史释义:明 万历 国子监刊行的正史,将 宋 时所称的十七史增加 宋 辽 金 元 四史,称为二十一史。
- 2.
二十五史释义:1921年北洋政 府把《新元史》列入正史,加上二十四史,称二十五史。
- 3.
十七史释义:唐朝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史书合称十三史。 宋朝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四部,合称十七史。参见〔二十四史〕
- 4.
史记释义:史书名。 汉司马迁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为西汉元成间由博士褚少孙所补撰)。记载了中国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约三千年)的一部。
- 5.
四史释义:也叫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
- 6.
廿四史释义:即二十四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伯述 叹道:‘现在的世界,不能死守着 中国 的古籍做榜样的了!你不过看了《廿四史》上,五胡大闹时,他们到了 中国,都变成 中国 样子,归了 中国 教化。’”详“二十四史”。
- 7.
搏激释义:猛烈冲击。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贵州 普 定卫 有二水:一曰 滚塘寨,一曰 闹蛙池,相近前后。吴 人从军至此,夜闻水声搏激。”蔡寅《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然上下五千年,纵横廿四史……离奇变幻之局,孰有甚於近三十年者,不见夫潮流搏激乎?”
- 8.
标点释义:⒈标点符号。⒉给原来没有标点的著作(如古书)加上标点符号:标点二十四史。
- 9.
正史释义:旧称《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是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部分。与“野史”相对。
- 10.
百衲本释义:用各种不同版本配合或汇印成的一部完整的书。如《百衲本二十四史》。衲(nà):缝补。百衲:取僧衣补缀极多的意思。
- 11.
秤薪量水释义:谓勤俭持家。《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安老爺 雖是研經鑄史的通品,却是個秤薪量水的外行。”《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茶花女遺事》出,可令普天下善男子、善女人讀;而獨不許浪子讀,妒婦讀,囚首垢面之販夫讀,秤薪量水之富家翁讀,胸羅四書五經、腹飽二十四史之老先生讀。”
- 12.
选登释义:选择刊登。 如:“二十四史”新点校本意见选登。
- 13.
顾颉刚释义: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厦门、中山、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继承和发展前人“疑古”思想,成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史、中外交通史、历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著作编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