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夷 [zhū yí]
1. 亦作“诛”。
3. 杀戮,诛杀。
诛夷 引证解释
⒈ 杀戮,诛杀。
引《史记·封禅书》:“人有上书告 新垣平 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 平 吏治,诛夷 新垣平。”
宋 苏轼 《到常州谢表》之一:“伏念臣所犯罪戾,本合诛夷,向非先帝之至明,岂有餘生於今日?”
章炳麟 《<社会通铨>商兑》:“其始固不得不甲兵燿武,不幸而被诛夷,则与革命何择?”
诛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引分释义:⒈引决;自杀。《三国志·吴志·孙晧传》“甘露 元年三月,晧 遣使随 绍 彧 报书”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吴录》:“孙峻 使詰 南阳王 和,令其引分。”《旧唐书·韦嗣立传》:“心徒痛其寃酷,口莫能以自明,或受诛夷,或遭窜殛,并甘心引分,赴之如归。”《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十年》:“将军 薄昭 杀 汉 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 不肯。”胡三省 注:“引分,犹言引决也。”⒉犹引咎。唐 韩愈《泷吏》诗:“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
- 2.
比者释义:近来。《陈书·宣帝纪》:“古者反噬叛逆,尽族诛夷……比者所戮止在一身。”宋 李纲《论水便宜六事奏状》:“臣比者尝献愚计,伏蒙圣慈宽假,未赐斧鉞之诛。”《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六年》:“古者刑平国,用中典,而比者以敕处罪,多重於律。”《清史稿·世祖纪二》:“比者皇太后圣躬违和,朕夙夜忧惧。赖荷天眷,今已大安。”
- 3.
湛溺释义:⒈淹没。 《汉书·沟洫志》:“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隄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颜师古 注:“湛读曰沉。”⒉指遮没。《汉书·李寻传》:“若此之徒,皆嫉善憎忠,坏天文,败地理,涌趯邪阴,湛溺太阳。”⒊沉溺,沉迷。《汉书·谷永传》:“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爱。”颜师古 注:“湛读曰沉。”《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赞》:“然 光 不学亡术,闇於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林纾《原谤》:“彼湛溺于利禄者,固不属心于君子之事。”⒋陷入。《汉书
- 4.
炀竈释义:《战国策·赵策三》:“卫灵公 近 雍疸、弥子瑕。 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復涂侦 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説则可,无説则死。’对曰:‘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煬,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煬於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君曰:‘善。’”谓在灶前向火,则蔽其光。后因以“煬灶”喻佞幸专权,蒙蔽国君。明 陈汝元《金莲记·廷谳》:“怕依丛煬灶出廷间,难免诛夷。”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一
- 5.
盗国释义:窃取国家政权。《旧唐书·僖宗纪》:“伏以伪 煴 违背宗社,僭窃乘舆,欺天之祸既盈,盗国之罪斯重,果至覆败,以就诛夷。”宋 洪迈《容斋随笔·杜延年杜钦》:“夫 新莽 盗国,权舆於 凤。”清 杜濬《三君咏·嵇康》:“嵇康 人中龙,义不可当世。视彼盗国臣,伎俩如儿戏。”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其渐渐已成陈迹者,例如三年前学界之五四运动,如四年前之 张勋 復辟,如六年前之 洪宪 盗国。”
- 6.
睿诚释义:指皇帝的真实心意。《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君务致理,而下防诛夷,臣将纳忠,又上虑欺诞。故睿诚不布於羣物,物情不达於睿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