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衣 [zhū yī]
1. 大红色的公服。唐·宋四、五品官员所着的绯服。穿朱衣。指入仕、升官。穿着朱衣的职官。指朱衣使者。
朱衣 引证解释
⒈ 大红色的公服。
引《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駵,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
《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甲子,宫门未开, 劭 以朱衣加戎服上,乘画轮车,与 萧斌 共载,卫从如常入朝之仪。”
胡三省 注:“朱衣,太子入朝之服。”
⒉ 唐 宋 四、五品官员所着的绯服。
引唐 杜牧 《新转南曹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诗:“捧詔 汀洲 去,全家羽翼飞。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
⒊ 穿着朱衣的职官。
引《后汉书·蔡邕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
李贤 注:“朱衣,谓祭官也。”
宋 徐铉 《送刘山阳》诗:“旧族知名士,朱衣宰 楚 城。”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六:“东市朱衣多裹血,西臺红泪与招魂。”
⒋ 穿朱衣。指入仕、升官。
引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敏中 始婚也,已朱衣矣。”
⒌ 指朱衣使者。参见“朱衣使者”。
引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赫赫科条,袖里常存惟白简;明明案牘,帘前何处有朱衣。”
国语词典
朱衣 [zhū yī]
⒈ 红色的官服。古代以黄袍、紫绶、朱衣、青衫、白首等服色分辨贵贱。
引《礼记·月令》:「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駵,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
唐·杜牧〈新转南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诗:「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
⒉ 著此服色的官位。
引《后汉书·卷六〇下·蔡邕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 ,而车驾稀出,四时至敬,屡委有司,虽有解除,犹为疏废。」
唐·章怀太子·注:「朱衣,谓祭官也。」
⒊ 朱衣人。参见「朱衣点头」条。
引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三出》:「三策献君前,头 点朱衣圣恩眷。庆朝廷明盛,罗网英贤。」
朱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书僮释义:⒈在官府协助抄写或办杂务的少年。《通典·职官四》:“晋 宋 兰臺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⒉亦作“书童”。旧时在有钱人家侍候主人子弟读书兼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四老爷 认得他是 徐九公子 家的书僮,接过书子,拆开来看。”老舍《茶馆》人物表:“小牛儿--男。十多岁。庞太监 的书童。”
- 2.
兼朱重紫释义:指兼任很多显耀官职。朱,朱衣;紫,紫绶。
- 3.
出贡释义:⒈科举时代,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他是个有才有志的人,贡途的前程是不屑就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廪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屡次科第,不得中式。挨次出贡,到京赴部听选,选得 广东 一个县学里的司训。”《儒林外史》第十八回:“随岑庵 却认得 金东崖,是那年出贡进京,到监时相会的。”⒉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
- 4.
双引释义:⒈分列两旁导引。唐 张说《王公神道碑》:“以十六年十月詔,葬於 万年县 见子 之原,卤簿齐列,方相双引。”朱孝臧《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词:“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⒉谓举双烛引路。唐 制,宰相入朝须举双烛,故称。唐 白居易《寄公垂》诗:“却寄两条君领取,明年双引入中书。”自注:“宰相入朝举双烛,餘官各一。”⒊谓由二人引马。宋 制,学士以上有朱衣吏一人引马。至入两府,则朱衣二人引马,故称。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二:“旧制,学士以上,并有一人朱衣吏引马,所服带用黄金,而无鱼,至
- 5.
发禄释义:发迹,腾达。元 关汉卿《拜月亭》第一折:“嫌这攀蟾折桂做官迟,为那笔尖上发禄晚。”元 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但行处两行朱衣列马前,算个文章士,发禄是何年?”
- 6.
宅引释义:宋 时,宰相于假日黎明赴中书省,有朱衣吏自私第前导,称宅引。 参阅 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宋 赵昇《朝野类要·宅引》。
- 7.
宰府释义:宰相办公之所。《后汉书·马严传》:“旧丞相、御史亲治职事,唯 丙吉 以年老优游,不案吏罪,於是宰府习为常俗。”汉 蔡邕《陈政要七事疏》:“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四时至敬,屡委有司,虽有解除,犹为疎废。”
- 8.
小的释义:⒈旧时平民、差役对官绅自称之词。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大人,小的是 东京 差来的。”《儒林外史》第六回:“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邓之诚《骨董三记·朱衣道人案》:“据 傅青主 供称:小的名 山,字 青主,原是 太原府 生员。”洪深《赵阎王》第六幕:“老爷别把小的当做凶手,小的没有杀人呀!”⒉用为仆人对主人辈的自称之词。巴金《家》十八:“﹝ 高忠 ﹞等主人骂得够了,才慢慢地说:‘小的在街口上等了好久,都不见一条龙灯来。’”⒊旧时对仆从的称呼
- 9.
康坪乡释义:康坪乡位于奉节县西部,距县城53公里,东依朱衣镇三江村,南隔长江与安坪相望,西邻云阳县龙洞乡云奉村,北靠朱衣镇狮子村,六沟五梁,北高南低一面坡,海拔146—910米。
- 10.
方山释义:⒈山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东南。传说为 秦始皇 凿断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处,其地四方而峭绝,故名。清 侯方域《定鼎说》:“﹝ 秦 ﹞鉴观 秣陵,厥有王气,令朱衣三千之众,凿立 方山,疏迤水道。”⒉指方山冠。章炳麟《杂感》诗之二:“谁教两犬竞呀呀,貂尾方山总一家。恨少 舞阳 屠狗侣,扫除羣吠在 潼 华。”此借指 汉 族文职官僚。参见“方山冠”。
- 11.
暗点头释义:朱衣点头。传为 宋 欧阳修 主考阅卷事。后“暗点头”遂成科举中选的代称。《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旧年曾作登科客,今日还期暗点头。”清 张岱《夜航船·会试》:“欧阳修 知贡举,考试閲卷,常觉一朱衣人在座后点头,然后文章入格。始疑传吏,及回视,一无所见,因语同列而三嘆。常有句云:‘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参见“朱衣点头”。
- 12.
朱丝萦社释义:亦作“朱丝营社”。亦作“朱绳縈社”。古时迷信,用红色丝绳缠在土地神像上,认为能助阳胜阴,消除灾祸。《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日食则曷为鼓,用牲于社?求乎阴之道也。以朱丝营社,或曰胁之,或曰为闇,恐人犯之,故营之。”陆德明 释文:“营社,本亦作縈。”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凡止雨之大礼……开阳而闭阴,闔水而开火,以朱丝縈社十周,衣朱衣,赤幘。”《太平御览》卷五二六引 汉 卫宏《汉旧仪》卷下:“五年,始令诸官止雨,朱绳縈社,击鼓攻之。”
- 13.
朱紫释义:⒈红色与紫色。⒉《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后因以“朱紫”喻正与邪、是与非、善与恶。⒊比喻辞采。⒋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朱衣紫绶,即红色官服,紫色绶带。⒌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红色、紫色官服。
- 14.
朱衣吏释义:古代贵戚、大臣外出的前导之吏,着朱衣。
- 15.
朱衣点额释义:穿朱衣的人点头。旧称被考试官看中。
- 16.
朱衣象笏释义:朱衣:指主考官;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用作记事。 身着红袍,手执牙笏。形容仪态端庄肃敬。
- 17.
朱衣郎释义:指年轻的官员。 清 唐孙华《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释褐尊师自古礼,祭酒端坐临华堂。推排列拜皆新贵,乌纱银带纷趋蹌。是时老槐增气色,緑阴偏护朱衣郎。”
- 18.
板授释义:⒈指诸王大臣权授下属官职。别于帝王诏敕任命。《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元年》:“绍(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胡三省 注:“时 卓 挟天子,绍 等罔攸禀命,故权宜板授官号。”宋 程大昌《演繁露·白板天子》:“晋 乱,国璽没,胡人号 晋 诸帝为白板天子。白板,如今板授之官,无詔敕也。”⒉指授予高龄老人荣誉职衔。《北史·隋纪下·炀帝》:“高年之老,加其板授,并依别条,赐以粟帛。”《通典·职官十五》:“太极 元年初,令老人年九十以上板授下州刺史,朱衣执象笏。”
- 19.
直后释义:⒈官名。在乘舆之后担任侍卫。《周书·赵肃传》:“﹝ 肃 ﹞寻除直后,转直寝。”《隋书·百官志中》:“直阁属官,有朱衣直阁、直阁将军、直寝、直斋、直后之属。”《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直后 徐僧亮 盛怒,大言於众曰:‘吾等荷恩,今日应死报!’”胡三省 注:“直后,亦宿卫之官,侍卫於乘舆之后者也。”⒉以后;后面。谓紧接某一时间之后。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写照。”郭沫
- 20.
直斋释义:官名。 南北朝 时值殿内斋阁者。《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元年》:“义(元义)曰:‘义 不反,正欲缚反者耳!’命宗士及直斋执 懌(元懌)衣袂,将入 含章 东省,使人防守之。”《隋书·百官志中》:“直阁属官,有朱衣直阁、直阁将军、直寝、直斋、直后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