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大齐 大齐的意思

大齐

简体大齐
繁体大齊
拼音dà qí
注音ㄉㄚˋ ㄑ一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à dài,(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组词】: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例句】: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组词】:大局。大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组词】:不大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组词】:老大。(6) 敬辞。【组词】:大作。大名。大手笔。(7) 时间更远。【组词】:大前年。(8)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组词】:大概。大凡。(1) 〔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 〔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1) 古通“太”。(2) 古通“泰”。

qí jì zī zhāi,(1) 同“斋”。(2) 斋戒。【例句】:齐三日而后行。(3) 庄敬。【组词】:齐庄。齐严。

基本含义

指众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状态或目标。

大齐的意思

大齐 [dà qí]

1. 犹大同。谓使完全齐同。

大齐 引证解释

⒈ 犹大同。谓使完全齐同。

《荀子·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
梁启雄 简释引 王引之 《经义述闻》云:“天下之大齐,谓天下之大同也。”

⒉ 最大的定限。

《列子·杨朱》:“百年,寿之大齐。”

⒊ 大体的界限。

章炳麟 《国故论衡中·文学总略》:“以文辞、学説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国语词典

大齐 [dà qí]

⒈ 大同、齐同。

《荀子·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

⒉ 大的定限。

《列子·杨朱》:「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

⒊ 大体的界限。

民国·章太炎《国故论衡中·文学总略》:「以文辞学说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⒋ 唐末黄巢所建的国号。


大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唐末农民战争释义:9世纪中叶反唐农民起义。公元874年王仙芝于长垣(今属河南)率众起义。次年黄巢起兵,与王仙芝合并。后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起义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率军由山东渡淮河、长江南下,879年攻克广州,部队发展到百万。旋挥师北伐,次年底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黄巢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后唐军围长安,黄巢突围,884年兵败自杀。唐王朝经此十年农民战争已名存实亡。
    • 2.
      大齐释义:⒈犹大同。谓使完全齐同。《荀子·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梁启雄 简释引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天下之大齐,谓天下之大同也。”⒉最大的定限。《列子·杨朱》:“百年,寿之大齐。”⒊大体的界限。章炳麟《国故论衡中·文学总略》:“以文辞、学説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 3.
      密捕释义:秘密逮捕。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十八:“因为这是市政府和市党部的意思,并且提议密捕和即行枪决的人就是 徐大齐。”
    • 4.
      陈兵势释义:人众敌者当任智谋,钧者当任势力,故强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贫,今大齐之比关西,强弱不同,贫富有异,而戎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强富也。
    • 5.
      黄巢起义释义:唐代末年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初起于公元875年,领导者王仙芝、黄巢。王仙芝死后,黄巢独立作战,自称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随后起义军转战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各地。公元881年攻克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不久为唐军包围,公元883年退出长安。次年黄巢率残军退至山东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一说为其甥林言所杀)。
    • 6.
      黄巢释义:(?—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今山东曹县)起义。与王仙芝汇合后,起义力量更加壮大。公元878年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1年攻下唐都城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起义军没有建立根据地,又未乘胜追歼唐朝残余势力,使唐王朝得以重新纠集力量向起义军反扑,被迫撤出长安。公元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大齐(daq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大齐是什么意思 大齐读音 怎么读 大齐,拼音是dà qí,大齐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大齐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