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发榜 发榜的意思
bǎng

发榜

简体发榜
繁体
拼音fā bǎng
注音ㄈㄚ ㄅㄤ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ā fà,(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组词】: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bǎng bàng,(1)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例句】:榜帖(官府的公告)。红榜。张榜。光荣榜。榜文。发榜。榜眼(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榜书(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后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1) 摇船的用具。【例句】:榜人(船工)。

基本含义

公布名单或排名。

发榜的意思

发榜 [fā bǎng]

1. 公布考试成绩的名次或被录取人的名单。

[publish a list of successful candidates;]

发榜 引证解释

⒈ 同“放榜”。考试后公布被录取者名单。


国语词典

发榜 [fā bǎng]

⒈ 揭示考试录取的名单。也作「放榜」。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尔等于发榜后,无论中与不中,且来镇署要紧。」


发榜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发榜释义:考试后公布考试成绩的名次或被录取者的名单:本市高考首批录取新生今起发榜。
    • 2.
      头报释义:科举考试发榜日,由报录人走马鸣锣通知中选者,前后凡三次。按惯例,中选者应付予赏金。第一次谓头报,所得赏金最为丰厚。
    • 3.
      姜子牙释义:《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原型为姜尚。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八十岁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助武王伐纣,完成兴周大业。最后奉命发榜封神。参见〔姜尚〕
    • 4.
      彻棘释义:撤除试院门前棘枝。谓科举考试发榜后解禁。后多借指考试事务完毕。
    • 5.
      揭榜释义:⒈考试后出榜;发榜。 ⒉揭下写有招聘或招标等内容的榜,表示应征。
    • 6.
      搜遗释义:科举时代,主考在发榜前复阅落选的考卷,发现优异者临时补取,称“搜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自此以后……主考还要搜遗,又时时要斟酌改几个朱卷的字。”
    • 7.
      榜头释义:榜首。谓考试发榜名列前茅。
    • 8.
      殿试释义:中国古代科举 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对贡士的考试。自唐武则天时开始施行。录取后称进 士。明清时发榜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人数不定。
    • 9.
      硃卷释义:⒈明 清 科举制度,乡、会试卷考生用墨笔书写叫墨卷;然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辨认笔迹,叫做朱卷。发榜后朱卷发还考生,中式者往往刻以送人。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鼠拖卷》:“嘉靖 庚子科,第八十三名举人 颜芳,其硃卷已为房考抹掷案下矣。倐而又在案上,再掷去。已又復襍於所取卷中。”《明史·选举志二》:“考试者用墨,谓之墨卷,誊録者用硃,谓之硃卷。”《清会典事例·礼部·解卷》:“顺治 二年定,乡试填榜拆号之日,将硃墨卷并黏。硃卷大书姓名,墨卷大书名数。”⒉特指中式朱卷文章。《
    • 10.
      造牓天释义:亦作“造榜天”。 唐 光启 二年时,对六月酷暑发榜之日的戏称。《新唐书·陆扆传》:“始,其举进士时,方迁幸,而六月牓出。至是,每甚暑,它学士輒戏曰:‘造牓天也。’以讥 扆 进非其时。”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造榜天》:“折榜时,谓造榜天。唐 陆扆 攻文辞,敏速若注射,其举进士时方过,幸而六月榜出,至是甚暑,他学士輒戏曰:‘造榜天也。’盖讥 扆 进非其时。”
    • 11.
      驳放释义:亦作“駮放”。 谓科举时代否定已发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贬黜之。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駮放,则小人也却寻归路。”《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尝谓优人 石野猪 曰:‘朕若应击毬进士举,须为状元。’对曰:‘若遇 尧 舜 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胡三省 注:“駮,纠駮也。放,黜也。”宋 洪迈《容斋随笔·进士试题》:“唐穆宗 长庆 元年,礼部侍郎 钱徽 知举,放进士 郑朗 等三十三人。后以 段文昌 言其不公,詔中书舍人 王起,知制誥 白居易 重试,驳放 卢公亮 等十人,贬 徽
发榜是什么意思 发榜读音 怎么读 发榜,拼音是fā bǎng,发榜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发榜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