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士 [shì shì]
1. 指古代为授与官职而考试士子。
试士 引证解释
⒈ 指古代为授与官职而考试士子。
引唐 柳宗元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
明 归有光 《送余先生南还序》:“今年南宫试士,先生受命司考校,所取士三十人,天下以为得人。”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汉 兴试士,呫嗶之徒,相率应制,以博禄位。”
试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请释义:⒈向上级请求或请示。⒉唐宋礼部试士出试题,准举子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 2.
五经魁释义:明 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亦省称“五魁”。
- 3.
口义释义:唐 代明经科试士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 二年……明经停口义,復试墨义十条。”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
- 4.
号军释义:⒈明 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清 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明史·选举志三》:“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糊涂世界》卷十一:“岑其身 急急问号军道:‘什么事?’号军道:‘闹鬼!’”朱自清《南京》:“似乎直到晚上,头场题才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抗着在各号里走。”⒉即教军。太平天囯 革命时期,在 贵州,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 苗 汉 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咸丰 五年)至1868年(同治 七年)间,曾先后在
- 5.
呫哔释义:亦作“呫毕”。犹佔毕。后泛称诵读。明 李贽《王龙谿先生告文》:“先生以言教天下,而学者每呫嗶其语言,以为先生之妙若斯也,而不知其糟粕也,先生不贵也。”清 乐宫谱《毛生》:“公等穷年呫毕,足跡不出三里外,宁知世路之嶮巇哉。”田北湖《论文章源流》:“汉 兴试士,呫嗶之徒,相率应制,以博禄位。”
- 6.
四子书释义: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 此四书是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清 邵懿辰《仪宋堂后记》:“明太祖 既一海内,与其佐 刘基,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四子”。《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清 薛福成《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毕之士,试策论;论仍
- 7.
填帖释义:唐 代科举制度中的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应试者须填写被帖去的经文,故称填帖。
- 8.
士籍释义:⒈魏 晋 南北朝 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 参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⒉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 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⒊明 洪武 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 代称进士登科记,宋 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 9.
孤经絶句释义:无可比附的单条经文和截断的文句。唐宋科举往往以此试士,是当时的@种流弊。
- 10.
孤经绝句释义:无可比附的单条经文和截断的文句。唐 宋 科举往往以此试士,是当时的一种流弊。《新唐书·杨瑒传》:“瑒 奏:‘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诸司帖明经,不务求述作大指,专取难知,问以孤经絶句或年月日;请自今并帖平文。”亦省作“孤絶”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自是举司多有聱牙、孤絶、倒拔、筑注之目,文士多於经不精,至有白首举场者。”
- 11.
帖括释义:⒈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 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⒉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⒊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 12.
帖试释义:以帖经试士。《新唐书·杨瑒传》:“瑒 奏: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
- 13.
征事释义:⒈征引故事。⒉古代试士“策问”内容之一。⒊汉官名,丞相属官,同六百石。
- 14.
播告释义:布告,遍告。《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孔 传:“王布告人以所修之政,不匿其指。”宋 曾巩《辞中书舍人状》:“窃以 唐 虞 三代之君兴造政事,爵德官能之际,所以播告天下,训齐百工,必有詔号令命之文,达其施为建立之意。”《元典章·诏令一·上尊号诏》:“属兹大庆,宜布宽条,兹用播告中外,凡尔有众,自今以始,各务维新。”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当以某经试士,能背诵否,某史试士,能言否。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
- 15.
方闻释义:⒈博洽多闻。《汉书·武帝纪》:“今礼崩乐坏,朕甚閔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刘壎《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咸淳 六年二月一日诏书:“今天下方闻之士,素所藴抱,有志当世。”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其博学方闻之士,文章尔雅,援引今故,间徵子纬,旁及异域,则以为犯功令而黜落之。”⒉指博洽多闻之士。黄人《<清文汇>序》:“虽网罗未广,疏漏正多,尚有俟海内方闻,俛为增益。”⒊见“方闻科”。
- 16.
棘围释义:⒈指科举时代的考场。唐、五代 试士,以棘围试院以防弊端,故称。宋 黄庭坚《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诗:“棘围深锁 武成宫,谈天进士雕虚空。”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清 钮琇《觚賸·洪庙神梦》:“谓掇科第如拾芥,而久困棘围,年将四十,始举於乡。”参阅《通典·选举三》。⒉用荆棘圈成的场地。《新唐书·柳子华传》:“﹝ 柳 ﹞为 昭应 令,检校金部郎中、脩宫使。设棘围於市,徇邑中曰:‘民有得 华清 瓦石材用,投围中,踰三日不还者死。’不终日,已上积矣。营办略足。
- 17.
棘院释义:科举时代的试院。 古代试士,用棘围试院,以防止弊端,故称。
- 18.
熟计释义:周密地谋划。《战国策·齐策一》:“国一日被攻,虽欲事 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夫大祸不再,奈何不与臣熟计之。”清 谭嗣同《乙未代龙芝生侍郎奏请变通科举折》:“然臣尝熟计之,一旦骤废制艺,又将易何法以试士?”
- 19.
省寺释义: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唐 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唐 元稹《告赠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赐第於 靖安里,下及 天寳,五世其居,冕昪駢比,罗列省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朝廷闢西苑,广御池,而尚书无厅事,郎曹无本局,九寺、三监寓天街之两廊,礼部试士或就 武成王庙,是岂太平之制度邪!望别修省寺,用列职官。”
- 20.
策帽儿释义:科举考试时,以策问试士,应试者作文的开头部分,俗谓“策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