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势 [shì shì]
1. 事情的趋势;形势。
例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林觉民《与妻书》
英[state of affairs;]
事势 引证解释
⒈ 权势。
引《韩非子·亡徵》:“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自 秦王 伯颜 专政,臺宪官皆谐价而得,往往至数千緡。及其分巡,竟以事势相渔猎而偿其直。”
⒉ 情势;形势;情况。
引《史记·平準书》:“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今留匡弼,事势不便,唯有移车驾幸 许 耳。”
《明史·张士诚传》:“昔 隗嚣 称雄於 天水,今足下亦擅号於 姑苏,事势相等,吾深为足下喜。”
清 方苞 《赵处士墓表》:“处士学识过人,能辨贤姦,知事势数变以后之利害。”
⒊ 犹事端,乱子。
引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四折:“今天下事势方多,四下里竞起干戈。”
国语词典
事势 [shì shì]
⒈ 政治等的势力。
引《韩非子·亡征》:「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
《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山,则上有累卵之危。」
⒉ 事情的趋势。
引《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远度孤心,近虑事势。」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今粗论事势,以相觉悟。」
事势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形势释义:⒈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形势险要。 ⒉事物发展的状况:国际形势。客观形势。形势逼人。形势好转。
- 2.
局势释义:(政治、军事等)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局势平稳。局势越来越严重。
- 3.
时势释义: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当时为时势所迫,只好离家出走。
事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事势释义:⒈事情的趋势;形势。⒉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 2.
借使释义:⒈假设连词。假如,倘若。汉 贾谊《过秦论下·事势》:“借使 秦王 计上世之事,并 殷 周 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晋 陆机《<豪士赋>序》:“借使伊人颇览天道,知尽不可益,盈难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则巍巍之盛,仰邈前贤,洋洋之风,俯冠来籍。”宋 司马光《论衙前札子》:“借使今日家产直十万者充衙前,数年之后,十万者尽,则九万者必当之矣。”⒉假设连词。即使,纵然。《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三年》:“刘曜 虽东征,其子 胤 守 长安,未易轻也。借使小有所获,彼若释东方之图,还与我校;
- 3.
傲视群雄释义:傲视: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高傲地看待其他人;群雄:在古代指握有军事势力、盘踞一方的人。 在很多英雄跟前还是可以很骄傲,表示出类拔萃。
- 4.
军势释义:军队的力量。亦指军事势力。
- 5.
即目释义:⒈眼前所见。南朝 梁 锺嵘《诗品》卷中:“‘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风’,亦惟所见。”隋 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序:“率製此篇,以记即目,俾后来赏者,知余山志。”⒉目前;现在。宋 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虽据即目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思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有九州安抚,即目招军。”《水浒传》第十二回:“即目盗贼猖狂,国家用人之际。”
- 6.
名第释义:⒈高第。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三:“﹝ 刘軻 ﹞后乃精於儒学,而肄文章,因策名第,歷任史馆。”⒉科举考试中式的名次。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叶适《<覆瓿集>序》:“或谓 子长 负絶世笔墨,而区区名第乃不与常人比,故多怒讥,诚然哉?”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榜眼》:“第二第三又皆谓之榜眼,至探花则以年少者为之,不论名第。”
- 7.
始愿不及此释义:始愿:当初的愿望。指事势的变化发展,并非起初所料想到的。
- 8.
富贵在天释义: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 9.
挠怀释义:犹萦怀。《周书·杨纂传》:“大丈夫富贵何必故乡,若以妻子挠怀,岂不沮人雄志!”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见 谢亶 言,新生小息不安,甚挠怀。”
- 10.
料外钱释义:指规定数目之外的给养款项。《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年》:“燾 遂为 世将 草奏,具言事势危急,其速徙右护军之戍 陕右 者还屯 蜀口,又请赐料外钱五百万緡以备缓急。”
- 11.
木鹅释义:⒈木制的鹅。浮水工具。《隋书·诚节传·尧君素》:“时围甚急,行李断絶,君素 乃为木鹅,置表於颈,具论事势,浮之 黄河,沿流而下。河阳 守者得之,达於 东都。”唐 丁用晦《芝田录》:“煬帝 在 江都,代王 留守 长安,群盗蜂起。有献计者刻木鹅,繫詔於头,致之 渭 汭,冀 关东 救兵至。日放百千,顺流而下,竟无救至。”清 徐昂发《扬州》诗:“木鹅沉处锦颿斜,隋氏 离宫接暮霞。”⒉木制的鹅。测水深浅的工具。唐 颜师古《隋遗录》上:“大业 十二年,煬帝 ……命云屯将军 麻叔谋 濬 黄河 入 汴堤,使胜巨舰。叔谋
- 12.
校计释义:⒈计算,核算。 《后汉书·郎顗传》:“愿陛下校计缮修之费,永念百姓之劳,罢将作之官,减彫文之饰。”《魏书·朱元旭传》:“元旭 入见,於御座前屈指校计 寳夤 兵粮乃踰一年,事乃得释。”⒉犹计较。《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桓 素气高,耻见部伍,乃往见 琮,问行意,感激发怒,与 琮 校计。”《北齐书·王昕传》:“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明 李东阳《书石勒听讲图后》:“且 勒 亦非真达义理、识事势,不过校计於利害之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李八缸》:“无何,翁大渐,寻卒。幸兄贤,斋葬之谋,勿与校
- 13.
桑落瓦解释义:象桑叶枯落,屋瓦解体。形容事势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 14.
梨花枪释义:⒈亦作“棃花枪”。 古代枪法的一种。相传创自 宋 名将 杨业。《宋史·叛臣传下·李全下》:“杨氏 諭 郑衍德 等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今事势已去,撑拄不行。’”《三才图会·器用·梨花枪式》:“棃花枪者,以花一筒,繫於长鎗之首,临敌时用之,一发可远去数丈,人著其药即死,火尽鎗仍可以刺贼,乃军前第一火具也。”⒉旧武器名。明 徐渭《侠客》诗:“燕尾茨菰箭,柳叶梨花枪。”
- 15.
瓦碎释义:⒈瓦片碎裂。 ⒉喻事势败坏。
- 16.
生死有命释义: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 17.
登高能赋释义: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
- 18.
省转释义:谓升迁中枢官职。 《太平广记》卷一三八引 前蜀 杜光庭《录异记·段文昌》:“日者谓 禹锡 曰:‘员外若图省转,事势殊远,须待十年后,此客入相,方转本曹正郎耳。’”
- 19.
群雄逐鹿释义: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 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 20.
胶柱释义: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三国 魏 邯郸淳《笑林》:“齐 人就 赵 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唐 李绅《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明 张居正《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蓟 永 事势,与他镇不同,若俟贼已见形,而后调兵支粮,则无及矣。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王毓岱《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輟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参见“胶柱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