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于 [hé yú]
1. 符合。
例合于国情。
英[tally with; accord with;]
合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合释义:⒈会合;遇合。 《国语·周语中》:“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余惧其无后也。”《荀子·议兵》:“ 秦 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太公 一合于 周 而侯七百岁, 孙叔敖 一合于 楚 ,而封十世。”⒉指交锋一次。《宋书·孟龙符传》:“ 龙符 奋矟接战,每一合,輙杀数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众孩儿曹听我教着: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髠徒捉。”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则一合活拏将 敬德 回来,纔见的好汉。”⒊犹
- 2.
三处合释义:术数家谓生辰八字有三处合局者,其命大贵。即谓地支于生、旺、墓三处皆合于本命之五行。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 章郇公 ﹞艤舟 蔡河 上,张方平、宋子京 同謁公。公曰;‘人生贵贱,莫不有命。但生年、月、日、时若有三处合者,不为宰相,亦为枢密副使。’张、宋 退,召术者泛以朝士命推之,惟得 梁适、吕公弼 二命,各有三处合。是时 梁、吕 皆为小朝官。既而 皇佑 中 梁 为相,熙寧 中 吕 为枢密使,皆如 郇公 言。”
- 3.
下合穴释义:基础理论名词。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 4.
不容口释义:犹言不绝口。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梁王 ﹞曾使人刺 盎,刺者至 关中,问 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有 弘农 杨蘧 者,曾到 岭 外,见 阳朔、荔浦 山水,谈不容口。”《明史·胡翰传》:“见 翰 文,称之不容口。”杨树达《<增订本中国修辞学>自序》:“今年夏间,老友 徐特立 君返 湘,从湖南大学书库借读此书,谬以为有合于辩证法,亟称其美,客座漫谈,公会宣讲,誉之不容口。”
- 5.
两生释义:汉 初,叔孙通 为 刘邦 定朝仪,使征 鲁 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谓 叔孙通 所为不合于古。
- 6.
中律释义:⒈合于音律。⒉合乎格律。⒊合乎法度。
- 7.
义主释义:⒈行合于义的霸主。 ⒉旧指出钱刻碑的人。
- 8.
义浆释义:⒈旧时施舍行人的浆水。 ⒉将多种食料或物质搀合于水而成的浆汁。
- 9.
二黄释义:京剧、汉剧等皮黄 声腔中所用的一种主要腔调。 抒情性较强,一般适合于表现深沉、凄凉、沉郁的感情。
- 10.
互歧释义:互有歧异。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此则古人属文,多出以想像之词,不必尽合于实数。由是以推,则凡古史纪年互歧者,均可缘此例以解之矣。”
- 11.
从众心理释义: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 12.
令则释义:指美好而合于礼法规范的品德。
- 13.
众正释义:⒈谓为众人表率。⒉引申为群吏。⒊众多合于正道之事。
- 14.
侪俗释义:⒈投合于世俗。⒉指世俗之人。
- 15.
保墒释义:使土壤中保存一定的水分,以适合于农作物出苗和生长。保墒的主要方法是耙地、镇压、中耕和采用塑料地膜覆盖技术。
- 16.
俭不中礼释义: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 17.
倚人释义:谓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
- 18.
倚魁释义:怪僻;独特而不合于俗。
- 19.
偶方释义:中药方剂名称,“七方”之一。 指药味合于双数或由两味药合成的方剂。亦指两方相合而成的复方。
- 20.
儒行释义:⒈儒家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礼记·儒行》:“哀公 曰:‘敢问儒行?’”南朝 梁 刘峻《辨命论》:“瓛 则 关西 孔子,通涉六经,循循善诱,服膺儒行。”鲁迅《坟·寡妇主义》:“这种言动,自然也许是合于‘儒行’的罢。”⒉指合乎儒教的言行。唐 刘长卿《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诗:“贾生 年最少,儒行 汉 庭闻。”⒊谓斯文地慢步行走。汉 班固《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