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属释义:⒈谓用七节甲片连缀而成。《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郑玄 注:“谓上旅下旅札续之数也。”贾公彦 疏:“谓上旅之中及下旅之中皆有札,续一叶为一札,上旅之中续札七节、六节、五节,下旅之中亦有此节。”上旅,谓腰以上,指衣;下旅,谓腰以下,指裳。北周 庾信《同卢记室从军》诗:“函犀恒七属,络铁本千群。”《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三年》:“希烈 闻 皋 用 慎,恐为己患,遗 慎 七属甲,诈为復书,坠之境上。”⒉七种美属的人,指贵、贞、长、师、宗、主、贤。《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 2.
三门释义:⒈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门。《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郑玄 注:“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孙诒让 正义:“云‘天子十二门’者,四旁各三门,总十二门。”⒉古代诸侯宫殿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礼记·明堂位》“天子应门”汉 郑玄 注:“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孔颖达 疏:“此经有库门、雉门,又《檀弓》云:‘鲁庄公 之丧,既葬,而絰不入库门。’定 二年‘雉门灾’。是 鲁 有库、雉,则又有路门,可知 鲁 既有三门,则餘诸侯亦有三门。”清 夏炘《
- 3.
世室释义:⒈即明堂。《礼记·明堂位》唐 孔颖达 题解:“蔡邕《明堂月令章句》:‘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祭祀。夏后氏 世室,殷 人重屋,周 人明堂。’饗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⒉指宗庙。《周礼·考工记·匠人》:“夏后氏 世室,堂脩二七,广四脩一。”郑玄 注:“世室者,宗庙也。”《公羊传·文公十三年》:“世室者何?鲁公 之庙也。周公 称大庙,鲁公 称世室,羣公称宫。此 鲁公 之庙也,曷为谓之世室?世室,犹世室也,世世不毁也。”宋 文莹《湘山野录》卷上:“皇祐 中明堂大享,时世室亚献,无宫僚,惟 杜祁公 衍 以太子
- 4.
中参释义:⒈指古代贵族妇女进宫参见。唐 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每至三元上贺,五日中参,进对精华,折旋舒婉。”《宋史·张永德传》:“马(马氏)预中参,时年八十一,太宗 劳之,赐冠帔,封 莒国 太夫人。”⒉谓引弓满三尺之数。《周礼·考工记·弓人》:“弓有六材焉,维干强之,张如流水;维体防之,引之中参。”郑玄 注:“谓体定张之弦居一尺,引之又二尺。”贾公彦 疏:“其引之皆三尺,以其矢长三尺须满故也。”
- 5.
九室释义:⒈古时九嫔和九卿分别治事之所。《周礼·考工记·匠人》:“内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郑玄 注:“九室,如今朝堂诸曹治事处。”贾公彦 疏:“此九嬪之九室与九卿九室相对而言之:九卿九室是治事之处;则九嬪九室亦是治事之处。”⒉指古明堂的九间房屋。《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凡九室。”王聘珍 解诂:“《隋书·牛弘传》引 蔡邕《明堂月令论》云:‘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⒊即九庙。天子的祖庙。唐 杜甫《朝享太庙赋》:“壬辰,既格於道祖,乘舆即以是日致斋於九室。”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
- 6.
九筵释义:《周礼·考工记·匠人》:“周 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筵,竹席,长九尺。九筵,即八十一尺。后因以“九筵”借指明堂。
- 7.
九阶释义:古代天子明堂有九个台阶。见《周礼·考工记·匠人》。后以指朝廷。
- 8.
乡衡释义:古人以爵饮酒,酒将尽时,爵底翻转向上,爵柱与两眉相对,谓之“乡衡”。衡,眉毛。一说,衡,平衡。谓爵平与人口相对。乡,通“向”。《周礼·考工记·梓人》:“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郑玄 注:“郑司农 云:‘衡,谓麇衡也。’衡,平也。平爵乡口酒不尽,则梓人之长罪於梓人焉。”孙诒让 正义:“云‘衡谓麇衡也’者,麇、眉声近,叚借字……乡衡者,饮酒之礼必立而饮之……试举古铜爵饮之,爵之两柱适至於眉,首不昂而实自尽。衡指眉言,两柱向之,故得谓之向衡也。”
- 9.
二七释义:⒈即十四。《周礼·考工记·匠人》:“夏后氏 世室,堂脩二七,广四脩一。”郑玄 注:“夏 度以步,令堂脩十四步。”《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高诱 注:“二七,十四实也。”南朝 陈后主《东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鬢低。”⒉见“二七斋”。
- 10.
五室释义:古人明堂内设置的木室、火室、金室、水室、土室。《周礼·考工记·匠人》:“五室三四步,四三尺。”郑玄 注:“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也。三四步,室方也;四三尺,以益广也。木室於东北,火室於东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广益之以三尺。土室於中央,方四步,其广益之以四尺。此五室居堂,南北六丈,东西七丈。”《旧唐书·礼仪志二》:“太常博士 柳宣 依 郑玄 义,以为明堂之制,当为五室。”《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八月﹞庚午,皇太子具卤簿謁太庙五室。”参见“明堂”。
- 11.
五材释义:⒈亦作“五才”。 五种物质。指金、木、水、火、土。《左传·襄公二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杜预 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汉 焦赣《易林·师之解》:“三德五才和合,四时阴阳顺敍,国无咎灾。”原注:“五才,金、木、水、火、土也。”⒉五种物质。指金、木、皮、玉、土。《周礼·冬官·考工记》:“或审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郑玄 注:“此五材,金、木、皮、玉、土。”⒊五种德性。《六韬·龙韬》:“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 12.
任正释义:古代车箱底部木档,在前方、左方、右方者谓之“任正”。与在后方者(即所谓“轸”)共相构成车箱之方矩形,故称。《周礼·考工记·輈人》:“凡任木、任正者,十分其輈之长,以其一为之围。”郑玄 注:“任正者,谓舆下三面材,持车正者也。”孙诒让 正义:“郑珍 云:‘车箱三面之下,即軫之左、右、前三方也。’…… 黄以周 云:‘任正者,任此正也。正谓车正,车正者,舆也。舆形方正,故谓之车正,其前、左、右三面材之尌輢式者,与古文“匚”、“正”字同。’”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器用》:“熙寧 八年,章子厚 与予同领军器监,被旨
- 13.
六采释义:谓天地四方之色,即青、白、赤、黑、玄、黄六色。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杜预 注:“画繢之事,杂用天地四方之色,青与白,赤与黑,玄与黄,皆相次,谓之六色。”按,《周礼·考工记·画繢》:“画繢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杜 注本此。
- 14.
凫钟释义:《周礼·考工记·凫氏》:“鳧氏为钟。”因以“鳧鐘”称作为乐器的铜钟。《旧唐书·音乐志三》:“笙歌籥舞属年韶,鷺鼓鳧鐘展时豫。”明 胡其毅《孔庙柏歌》:“鳧鐘鷺鼓出东房,割牲释菜罗酒浆。”
- 15.
勾考释义:检查考核。《宋史·高宗纪六》:“﹝ 绍兴 十一年十二月﹞癸酉,命尚书省置籍,勾考诸路滞狱。”《元史·世祖纪》:“己未,遣 要束木 勾考 荆湖 行省钱粮。”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考工记》乃制度式样册子,上令士大夫习之,勾考工程,而下可令工匠解了。”
- 16.
变橘释义:《周礼·考工记序》:“橘踰 淮 而北为枳……地气然也”。后因以“变橘”比喻因环境不同而引起变化。
- 17.
合甲释义:用两重犀或兕之皮相合而制成的坚固铠甲。 《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合甲,削革里肉,但取其表,合以为甲。”北周 庾信《奉报寄洛州》诗:“长旍析鸟羽,合甲抱犀鳞。”清 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七:“犀甲兕甲皆单而不合,合甲则一甲有两甲之力,费工多而价重。”
- 18.
四阿释义:指屋宇或棺椁四边的檐霤,可使水从四面流下。《周礼·考工记·匠人》:“四阿重屋。”郑玄 注:“四阿,若今四注屋。”贾公彦 疏:“此四阿,四霤者也。”《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咸有四阿。”孔晁 注:“宫庙四下曰阿。”朱右曾 校释:“四阿,四注屋,四面有霤阿下也。”《左传·成公二年》:“椁有四阿。”杜预 注:“四阿,四注椁也。”孔颖达 疏:“郑玄 云:‘阿,栋也。’四角设栋也,是为四注椁也。”
- 19.
国马释义:⒈国家所饲养的马。 《周礼·考工记·輈人》:“国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郑玄 注:“国马,谓种马、戎马、齐马、道马。”唐 杜甫《壮游》诗:“国马竭粟豆,官鷄输稻粱。”《新唐书·姜晦传》:“时国马乏,晦 请以詔书市马 六胡州。”⒉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调用的马。《国语·楚语下》:“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韦昭 注:“国马,民马也。”⒊一国中上品之马。《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成玄英 疏:“合上之相,是谓诸侯之国上品马也。”
- 20.
大和释义:⒈一种良弓。 《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⒉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⒊见“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