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 [dì zhì]
1. 君主专制政体,以一人担任终身职世袭的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小至有名无实,大至绝对专制。
英[autocratic monarchy;]
帝制 引证解释
⒈ 皇帝的仪制。
引《史记·南越列传》:“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
《汉书·贾谊传》:“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颜师古 注:“言诸侯皆欲同皇帝之制度,而为天子之事。”
唐 王勃 《倬彼我系》诗:“爰述帝制,大蒐王道。”
⒉ 指朝廷的法制。
引《鹖冠子·泰录》:“圣道神方,要之极也;帝制神化,治之期也。”
《宋书·谢晦传》:“参谋猷於创物,赞帝制於宏纲。”
宋 陆游 《贺谢提举启》:“伏审显膺帝制,起拥使华。”
⒊ 君主专制政体。
引王德钟 《十九岁述怀》诗:“未溺死灰仍帝制,难将热血换民权。”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国语词典
帝制 [dì zhì]
⒈ 皇帝的仪仗体制。
引《史记·卷一一三·南越传》:「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
唐·王勃〈倬彼我系〉诗:「爰述帝制,大搜王道。」
⒉ 帝王所订定的制度。
引《宋书·卷四四·谢晦传》:「参谋猷于创物,赞帝制于宏纲。」
⒊ 君主专制政体,称为「帝制」。
帝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保皇派释义:拥护帝制、维护皇帝的政党、派别。
- 2.
保皇释义:维护帝制或皇权,比喻效忠当权者:保皇党。 保皇派。
- 3.
十二章纹释义: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 4.
帝制自为释义:帝制:君主专制政体;为:充当。自封为皇帝实行君主专制。
- 5.
帝制释义: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帝制。
- 6.
帝鬼释义:比喻帝制的灭亡。 指已灭亡的君主制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檄南京文》:“白马南来,苍鹅西去;虏运已成为帝鬼,民情积惨於人痾。”
- 7.
护国军释义:护国运动中组织的讨袁军。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全国人民反对,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起讨袁护国运动,组织护国军,与唐继尧、李烈钧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并率军向北、向东进攻。次年形成全国规模的反袁斗争。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护国军遂撤消。
- 8.
护国运动释义:也叫反袁运动。 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反对。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在沿海各省积极开展讨袁斗争。25日云南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通电迫袁退位。同时北洋军主要将领也乘机要挟袁交出权力,袁的统治迅速瓦解。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6月病死,护国运动结束。
- 9.
星期一释义:现在世界各国通用一星期七天的制度。这个制度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制定。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为1周,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一周7天的英文名称是Sunday(星期天)、Monday(星期一)、Tuesday(星期二)、Wednesday(星期三)、Thursday(星期四)、Friday(星期五)、Saturday(星期六)。
- 10.
枭羹释义:以枭肉制的羹汤。 古代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
- 11.
盖棺定谥释义:中国帝制时代称号。
- 12.
眚愆释义:减罪。眚,通“省”。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政和 二年三月,皇帝制詔,臣 京(蔡京)宥过眚愆,復官就第。”
- 13.
秘庭释义:皇帝制诏之地。
- 14.
统府释义:统帅府。《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赵王 麟 上尊号於 德,德 用兄 垂 故事,称 燕王,改 永康 三年为元年,以统府行帝制,置百官。”宋 岳珂《桯史·义騟传》:“嘉定 庚午,峒寇 李元礪 盗弄潢池,兵庚符下,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 与行。”
- 15.
袁世凯释义:(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1895年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1898年破坏戊戌变法运动,取得慈禧太后宠信。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参加东南互保,勾结帝国主义。1901年继李鸿章任北洋大臣,1903年任练兵处会办大臣,扩编北洋军,成为北洋军阀首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组织北洋军阀政府。1915年,为了换取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称帝,承认了日本提出的妄图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12月宣布恢复君主制度,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激起全国人民反对。次年
- 16.
辛亥革命释义:推翻清朝政府、结束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各省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十七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次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孙中山被迫辞职,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位。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旧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 17.
还制释义:指古代谏官规谏、纠正皇帝制书中的违误过失。
- 18.
钦服释义:⒈敬重佩服。⒉皇帝制诰结尾的套语。即谨慎服事之意。⒊衣名。
- 19.
驻外释义:驻在外国。蔡东藩 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七回:“电知驻外各公使,将帝制撤销事件,转告各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第十八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它的职权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解释法律,制定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帝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保皇派释义:拥护帝制、维护皇帝的政党、派别。
- 2.
保皇释义:维护帝制或皇权,比喻效忠当权者:保皇党。 保皇派。
- 3.
十二章纹释义: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 4.
帝制自为释义:帝制:君主专制政体;为:充当。自封为皇帝实行君主专制。
- 5.
帝制释义: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帝制。
- 6.
帝鬼释义:比喻帝制的灭亡。 指已灭亡的君主制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檄南京文》:“白马南来,苍鹅西去;虏运已成为帝鬼,民情积惨於人痾。”
- 7.
护国军释义:护国运动中组织的讨袁军。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全国人民反对,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起讨袁护国运动,组织护国军,与唐继尧、李烈钧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并率军向北、向东进攻。次年形成全国规模的反袁斗争。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护国军遂撤消。
- 8.
护国运动释义:也叫反袁运动。 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反对。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在沿海各省积极开展讨袁斗争。25日云南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通电迫袁退位。同时北洋军主要将领也乘机要挟袁交出权力,袁的统治迅速瓦解。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6月病死,护国运动结束。
- 9.
星期一释义:现在世界各国通用一星期七天的制度。这个制度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制定。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为1周,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一周7天的英文名称是Sunday(星期天)、Monday(星期一)、Tuesday(星期二)、Wednesday(星期三)、Thursday(星期四)、Friday(星期五)、Saturday(星期六)。
- 10.
枭羹释义:以枭肉制的羹汤。 古代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
- 11.
盖棺定谥释义:中国帝制时代称号。
- 12.
眚愆释义:减罪。眚,通“省”。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政和 二年三月,皇帝制詔,臣 京(蔡京)宥过眚愆,復官就第。”
- 13.
秘庭释义:皇帝制诏之地。
- 14.
统府释义:统帅府。《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赵王 麟 上尊号於 德,德 用兄 垂 故事,称 燕王,改 永康 三年为元年,以统府行帝制,置百官。”宋 岳珂《桯史·义騟传》:“嘉定 庚午,峒寇 李元礪 盗弄潢池,兵庚符下,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 与行。”
- 15.
袁世凯释义:(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1895年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1898年破坏戊戌变法运动,取得慈禧太后宠信。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参加东南互保,勾结帝国主义。1901年继李鸿章任北洋大臣,1903年任练兵处会办大臣,扩编北洋军,成为北洋军阀首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组织北洋军阀政府。1915年,为了换取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称帝,承认了日本提出的妄图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12月宣布恢复君主制度,自称“中华帝国皇帝”,激起全国人民反对。次年
- 16.
辛亥革命释义:推翻清朝政府、结束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各省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十七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次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孙中山被迫辞职,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职位。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旧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 17.
还制释义:指古代谏官规谏、纠正皇帝制书中的违误过失。
- 18.
钦服释义:⒈敬重佩服。⒉皇帝制诰结尾的套语。即谨慎服事之意。⒊衣名。
- 19.
驻外释义:驻在外国。蔡东藩 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七回:“电知驻外各公使,将帝制撤销事件,转告各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第十八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它的职权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解释法律,制定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