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位 [dì wèi]
1. 皇位;天子之位。
帝位 引证解释
⒈ 皇位;天子之位。
引《易·履》:“履帝位而不疚。”
《书·舜典》:“帝曰:‘格汝 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更始 因其资以据帝位。”
国语词典
帝位 [dì wèi]
⒈ 皇位。
引《书经·舜典》:「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帝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桑释义:⒈传说中的三株桑树。《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 在 大踵 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 欧丝 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此无枝之三桑又见《北山经》、《大荒北经》。⒉三株扶桑。扶桑为古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后因以“三桑”喻众辅臣。明 夏完淳《南越行送人入闽》:“古南 越,武夷 太姥 神灵穴,苍茫八柱倒江河,沆漭三桑扶日月。”按,清 顺治 二年(1645年),南明 郑鸿逵、黄道周、张肯堂 等拥立 唐王 朱聿键 于 福州 即皇帝位抗 清,故云“三桑扶日月”。
- 2.
上位释义:⒈高官;显达的职位。⒉特指君位,帝位。⒊指君主。⒋上级官员;上司。⒌上座,贵客座位。
- 3.
不怿释义:⒈不悦;不欢愉。 《史记·五帝本纪》:“﹝ 尧 ﹞召 舜 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 让於德不懌。”裴骃 集解:“谓辞让於德不堪,所以心意不悦懌也。”唐 元稹《莺莺传》:“然而君既不懌,无以奉寧。”《明史·钱士升传》:“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懌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初,郑子侨 却聘,闺秀 颇不懌。”⒉谓病不愈。《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孔 传:“马 本作不释。云:不释,疾不解也。”宋 岳珂《桯史·三忠堂记》:“时 周益公 在里居,春秋七十有九矣,是岁多不懌
- 4.
丕丕基释义:巨大的基业。指国家和帝位。
- 5.
丕祚释义:⒈犹言世系。⒉指皇统、帝位。
- 6.
世子释义:⒈古代天子、诸侯的谪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⒉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 7.
世袭释义:指帝位、爵位等的世代相传。袭:继承。
- 8.
中极释义:⒈指北极星。⒉喻帝位。⒊人体经穴名。⒋击中要害。
- 9.
临极释义:犹临御。极,指最高之位,即帝位。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朕秉籙御天,握枢临极。”清 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诗:“冲圣初临极,慈寧遂俔天。”
- 10.
九五之位释义:九五:指帝位。 指帝王的尊位。
- 11.
九五之尊释义: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
- 12.
争重释义:争夺帝位、王权。重,重器。
- 13.
争鹿释义:《汉书·蒯通传》:“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 注引 张宴 曰:“以鹿喻帝位。”后以“争鹿”喻争夺政权。
- 14.
于谦释义:(1398—1457)明代政治家。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蒙古瓦剌也先俘获。他力排众议,反对南迁,率兵在北京大败瓦剌军。英宗夺回帝位后,将其杀害。有《于忠肃集》。
- 15.
五位释义:⒈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⒉指岁、月、日、星、辰。⒊谓五行。⒋犹言五方。⒌指五方之神。⒍九五之位,指帝位。⒎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⒏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⒐指宋时童贯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⒑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 16.
亡鹿释义:《汉书·蒯通传》:“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鹿喻帝位。”后因以“亡鹿”比喻失去政权。
- 17.
交禅释义:谓帝位的禅让。
- 18.
享御释义:谓保有帝位。《后汉书·安帝纪论》:“ 孝安 虽称尊享御,而权归 邓氏 。”
- 19.
仁寿节释义:五代 时 南唐 节日。南唐 李昪 生于十二月二日。昇元 元年(公元937年)即帝位后,即以十二月二日为仁寿节。宋 陆游《南唐书·烈祖记》:“昇元 元年冬十月,吴帝 禪位乎我。甲申即皇帝位,改 吴 天祚 二年为 昇元 元年,国号 齐。以十二月二日为 仁寿节。”
- 20.
休祚释义:⒈对帝位的美称。《后汉书·质帝纪》:“孝殤皇帝 虽不永休祚,而即位踰年,君臣礼成。”《晋书·乐寿志上》:“我皇寿而隆,我皇茂而嵩;本枝奋百世,休祚钟圣躬。”《北齐书·祖珽传》:“劝陛下禪位,使陛下尊为太上,子居宸扆,於己及子,俱保休祚。”⒉犹言幸运,美好的福祚。晋 陆云《张二侯颂序》:“﹝ 张定侯 ﹞重规继体,而大业暉荣,故休祚频繁,宠灵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