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私 [ē sī]
1. 偏私,不公道。
阿私 引证解释
⒈ 偏私,不公道。
引《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晏子 对曰:‘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
汉 王符 《潜夫论·德化》:“明好恶而显法禁,平赏罚而无阿私。”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四:“若燕閒之际,一人之言,尤加审察,故言无偏听,政无阿私。”
清 汪懋麟 《送屺瞻学士扈从谒陵》诗:“至尊选才无阿私,陵园纪载须弘词。”
国语词典
阿私 [ē sī]
⒈ 偏袒、徇私。
引《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
阿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变移释义:⒈谓天象发生变动。 汉 王符《潜夫论·述赦》:“王者至贵,与天通精,心有所想,意有所虑,未发声色,天色变移。”唐 褚遂良《山河帖》:“山河阻絶,星霜变移。”⒉改变。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曏者与 介甫 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 介甫 之察不察?然於 光 嚮慕之心,未始变移也。”《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论》:“盖以 高帝 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羣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 良 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
- 2.
善谏释义:⒈良好的规劝。《韩非子·难一》:“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諫不听则远其身者,臣之於君也。”⒉谓善于规劝。《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故 良 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 良 者,可谓善諫矣。”
- 3.
拔出释义:⒈提拔。《庄子·天地》:“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成玄英 疏:“先须躬服恭敬,俭素清约,然后拔擢公平忠节之人,銓衡质直无私之士。”⒉特出。《后汉书·荀彧传》:“况君奇謨拔出,兴亡所係。可专有之邪?”宋 曾巩《拟岘台记》:“山之苍颜秀壁,巔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清史稿·郑成功传》:“成功 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⒊脱出,摆脱。《后汉书·应劭传》:“今大驾东迈,巡省 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
- 4.
絶伦释义:无与伦比。《史记·龟策列传》:“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絶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后汉书·班固传上》:“弘农 功曹史 殷肃,达学洽闻,才能絶伦,诵《诗》三百,奉使专对。”唐 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絶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絶伦。”
- 5.
羣而不党释义:和以处众而不阿私。《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羣而不黨。”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黨,助也。君子雖衆,不相私助,義之與比。”朱熹 集注:“和以處衆曰羣,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