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 [xiè lù]
1. 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挽歌。
3. 薤叶上的露水。
薤露 引证解释
⒈ 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挽歌。
引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晋 崔豹 《古今注》卷中:“《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 田横 门人, 横 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 孝武 时, 李延年 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宋 叶适 《张提举挽词》诗:“长年惯唱渔家曲,难听兹晨《薤露》声。”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翦逆闻丧》:“歌《薤露》把泉臺卜葬。”
柳亚子 《题云间张瑞芝女士传》诗:“九峰 三泖 魂归未?怕听人间《薤露》歌。”
⒉ 薤叶上的露水。
引唐 裴铏 《传奇·封陟》:“逝波难驻,西日易頽,花木不停,薤露非久。”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翠襦霑薤露,锦瑟入松风。”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酸风夜鸣,薤露竞落,其窃告人生之脆者歟。”
国语词典
薤露 [xiè lù]
⒈ 古乐曲名。
⒉ 古时送葬的歌曲。田横的门徒为田横自杀所作的悲歌,感叹生命短暂如薤上的露水。
薤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冠带释义:⒈帽子与腰带。 《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宋 司马光《晚食菊羹》诗:“归来褫冠带,杖履行东园。”明 沉鲸《双珠记·弃官寻父》:“今日解了冠带,扮做常人。轻囊健步,有何不可?”《老残游记》第三回:“只画了一箇人,仿佛 列子 御风的形状,衣服冠带均被风吹起。”⒉戴帽子束腰带。《战国策·楚策一》:“秦王 闻而走之,冠带不相及。”三国 魏 曹操《薤露》诗:“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红楼梦》第六二回:“寳玉 清晨起来,梳洗已毕,便冠带
- 2.
烦慝释义:犹愁苦。《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明年正旦,復奏于廷,而登歌发声悲离烦慝,如《薤露》、《虞殯》之音。”
- 3.
荡覆释义:⒈动摇颠覆。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诸葛诞 造为凶乱,盪覆 扬州。”《旧唐书·王重荣王处存等传赞》:“乾坤盪覆,生聚流离。”宋 王禹偁《重修北岳庙碑奉敕撰》:“乏祀虐民,自作败亡之计;彼曲我直,坐观盪覆之期。”⒉毁坏;颠覆。《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盟 叔孙氏 也,曰:‘毋或如 叔孙侨如 欲废国常,荡覆公室。’”三国 魏 曹操《薤露行》:“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唐 刘长卿《登吴古城歌》:“黄池 高会事未终,沧海横流人荡覆。”明 刘元卿《贤奕编·金陵义猫》:“金陵 閭右子 荡覆先业,不胜逋责
- 4.
蒿薤释义:《蒿里》和《薤露》,古挽歌名。 亦借指墓地。
- 5.
蒿里释义:⒈古挽歌名。晋 崔豹《古今注·音乐》:“《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 田横 门人。横 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於蒿里……至 孝武 时,李延年 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明 徐霖《绣襦记·歌郎竞技》:“歌声悽愴称独步,《蒿里》与《薤露》,号泣於旻天,遑遑子求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褚生》:“刘 命之歌,为歌《蒿里》。”⒉本为山名,相传在 泰山 之南,为死者葬所。因以泛指墓地;阴间。《汉书·广陵厉王刘胥
- 6.
蒿露释义:《蒿里》和《薤露》,古挽歌名。亦借指死亡。
- 7.
薤歌释义:即《薤露》。
- 8.
郢曲释义: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而和者数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乐曲。
- 9.
铙挽释义:铙歌和挽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至於 轩 岐 鼓吹,汉 世鐃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黄叔琳 注:“《宋书·乐志》:汉《鼓吹鐃歌》十八曲。譙周《法训》:《挽歌》者,高帝 召 田横,至 尸乡 自杀。从者不敢哭,为此歌以寄哀音焉。《古今注》:《薤露》、《蒿里》,并丧歌也。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 孝武 时,李延年 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为《挽歌》。”
- 10.
阳阿薤露释义:《阳阿》和《薤露》都是古歌曲名,是春秋时中等水平的歌曲。 比喻能为较多的人所接受的文艺作品。
- 11.
露薤释义:指《薤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