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掠 [chāo lüè]
1. 抢劫;掠夺。
抄掠 引证解释
⒈ 抢劫;掠夺。
引《后汉书·袁安传》:“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復往抄掠。”
宋 吴幵 《优古堂诗话·富郑公之言出于元璹》:“予按 唐 郑元璹 谓 頡利 曰:‘……且抄掠资财,皆入将士,在於可汗,一无所得。’”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范汝为 遂据了 建州 城,自称元帅,分兵四出抄掠。”
清 黄宗羲 《赠黄子期序》:“聂丞 操兵到门,抄掠以去。”
国语词典
抄掠 [chāo lüè]
⒈ 搜刮、强抢。也作「钞掠」。
引《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诸军谋作乱,纵火将营寨焚烧,抄掠百姓财物。」
近搜劫
抄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克获释义:⒈谓战胜并有所掳获。 《汉书·武帝纪》:“元朔 六年,夏四月,卫青 復将六将军絶幕,大克获。”《周书·莒庄公洛生传》:“至於攻战,莫有当其锋者,是以克获常冠诸军。”《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故 朝恩 因麾下数克获窃以自高。”⒉俘获。《后汉书·盖延传》:“延 等往来要击 宪 别将於 彭城、郯、邳 之间,战或曰数合,颇有剋获。”《晋书·祖逖传》:“诸坞主感戴,胡 中有异谋,輒密以闻,前后剋获,亦由此也。”《北史·韩雄传》:“每抄掠 东魏,所向剋获。”
- 2.
入抄释义:侵入抄掠。
- 3.
掠盗释义:抢劫,抄掠。
- 4.
攘敚释义:掠夺。《隋书·高祖纪下》:“死陇穷发掘之酷,生居极攘敚之苦,抄掠人畜,断截樵苏,市井不立,农事废寝。”宋 方勺《泊宅编·青溪寇轨》:“衣食无所得,则务攘敚以挺乱。”《明史·董传策传》:“其他有司破冒攘敚,入献於 嵩 者更不可数计。”
- 5.
断截释义:⒈切断;截断。《汉书·谷永传》:“发人冢墓,断截骸骨,暴扬尸柩。”《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单将鋭卒,深入虏廷,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⒉禁绝。《隋书·高祖纪下》:“抄掠人畜,断截樵苏,市井不立,农事废寝。”
- 6.
检刮释义:抄掠,掠夺。
- 7.
略夺释义:掠夺。《后汉书·朱暉传》:“﹝ 朱暉 ﹞道遇羣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梁书·曹景宗传》:“景宗 军士皆桀黜无赖,御道左右莫非富室,抄掠财物,略夺子女,景宗 不能禁。”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八:“几十年前,发纵指使略夺 东亚 满洲 的参谋本部-- 彼得 之城,不意今日又成远东革命声浪留音之机。”
- 8.
童孺释义:⒈儿童;幼年。 汉 蔡邕《童幼胡根碑》:“嗟童孺之夭逝兮,伤慈母之肝情。”《南史·范元琰传》:“元琰 时童孺,哀慕尽礼。”唐 储光羲《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诗:“纷吾家 延州,结友在童孺。”清 汪琬《跋<拟明史侯岐曾传>后》:“指书生为强寇,丽童孺以极刑,勾连瓜蔓,抄掠不已。”⒉指阅世未深的青年。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远恶之官,多在寒族;权贵之子,鲜离上国。况百司者,朝廷之纲纪,风教之户牖,咸在童孺,曾无激扬。”
- 9.
詃诱释义:欺骗诱惑。《魏书·清河王怿传》:“有 张角 者,亦以此术荧惑当时。论其所行,与今不异。遂能詃诱生人,致 黄巾 之祸。”唐 张九龄《敕吐蕃赞普书》:“所云去年七月 雋州 将兵抄掠,兼有詃诱,雋州 之外,尚隔诸蛮,既背 吐蕃 自行寇抄掠,而乃推托於我。”
- 10.
采掠释义:抄掠抢劫。 《晋书·石勒载记上》:“勒 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採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宣忠寺》:“兆 悟觉,即自思量:‘城阳 禄位隆重,未闻清贫,常自入其家採掠,本无金银,此梦或真。’”《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将士稽留採掠,天生 遂塞 陇 道,由是诸军不能进。”
- 11.
钞剽释义:抄掠抢劫。
- 12.
钞截释义:抄掠拦劫。
- 13.
钞略释义:抄掠。
- 14.
钞掠释义:抄掠。
- 15.
钞暴释义:抄掠骚扰。
- 16.
钞突释义:抄掠袭击。
- 17.
锅垢释义:抄掠袭击。
- 18.
陆钞释义:从陆路抄掠。
- 19.
高壁清野释义:作战时采用的一种策略:高筑壁垒,转移周围的人口、牲畜、财物,清除附近房屋、树林等,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也抢不到东西。 晋 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会 灵帝 崩,王室乱,於扶罗 将数千骑与 白波 贼寇 冀州 界,百姓皆高壁清野,抄掠少有所得。”参见“坚壁清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