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乘 [shēng wén chéng]
1.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声闻乘 引证解释
⒈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参见“三乘”。
引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
声闻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乘释义:⒈三乘(sānshèng):三乘车。每乘四马。⒉三乘(sānchéng):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⒊道教语。谓以元始天尊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灵宝天尊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道德天尊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 2.
三车释义:⒈佛教语。喻三乘。谓以羊车喻声闻乘(小乘),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以牛车喻菩萨乘(大乘)。见《法华经·譬喻品》。⒉唐窥基博通释典,尝至太原传法,以三车自随,前车载释典,中车自乘,后车载妓仆食馔。路遇一老父点化,顿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为法相宗大师。见宋赞宁《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诗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 3.
三驾释义:⒈三次兴兵。《左传·襄公九年》:“三驾而 楚 不能与争。”杜预 注:“三驾,三兴师。”⒉指 北魏 时皇帝外出的三种车驾;大驾、法驾、小驾。《魏书·礼志四》:“太祖 天兴 二年,命礼官桾採古事,制三驾卤簿。”《北史·魏本纪》:“﹝ 拓跋珪 ﹞始制三驾之法。”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望专委博学之士,检寻前代仪注及卤簿,令於三驾诸仗内,参定今来乘舆出入名件而严设仪卫之禁。”参阅《魏书·礼志四》。⒊佛教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称三驾。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六舟三驾,运载群生。
- 4.
二乘释义:⒈即贰乘。副车。⒉佛教语。一般。包括声闻乘与缘觉乘。
- 5.
五乘释义:佛教语。谓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云佛乘)。
- 6.
四乘释义:佛教术语,谓能运载众生到达果地之四种教法。 有数种说法: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乘。一乘即佛乘,声闻乘则合愚法、回心二种而成。
- 7.
四果释义:⒈佛教语。声闻乘圣果有四,旧译依梵语称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新译将前三果译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南朝 齐 周颙《重答张长史书》:“吾不翔翮於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南朝 梁 沉约《佛记序》:“非唯四果不议,固亦十地罔窥。”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纳缚僧伽蓝》:“伽蓝西南,有一精庐。建立已来,多歷年所,远方辐凑,高才类聚,证四果者难以详举。”⒉宋 代民间教派名。宋 陆游《条对状》:“惟是妖幻邪人,平时誑惑良民,结连素定,待时而发,则其为害,未易可测。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
- 8.
小乘教释义:即小乘佛教(梵语:Hīnayāna),又称声闻乘佛教。译自梵语,Hīna 意为“小”,yāna 意为乘、车子、教法、或通往解脱之道,合起来,是“小车子”、“小的载具”的意思。
- 9.
讲陈释义:讲说陈述。《正法华经·光瑞品》:“为声闻乘讲陈圣諦,则令众庶度生老死忧恼众患,入近无为。” 宋 王珪 《贾文元公昌朝墓志铭》:“ 仁宗 召公 邇英阁 ,问《易》之《乾》卦,既讲陈之,翌日又为手奏。” 元 胡助 《京华杂兴诗》之四:“讲陈 尧 舜 道,庶使皇风宣。”
- 10.
阿那含释义: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 11.
须陀洹果释义:梵语的音译。意译为“预流”、“入流”。谓预入圣者之流。声闻乘四圣果之一,断除三界中的见惑,即证此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