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狱 [xià yù]
1. 关入监牢。
英[throw into prison;]
下狱 引证解释
⒈ 关进牢狱。
引《汉书·高帝纪下》:“贯高 等谋逆发觉,逮捕 高 等,并捕 赵王敖 下狱。”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及夫 中散 下狱,神气激扬。”
宋 曾巩 《李白诗集后序》:“而《新书》又称 白 流 夜郎,还 潯阳,坐事下狱, 宋若思 释之者,皆不合 白 之自叙,盖史误也。”
许地山 《人非人》:“她有一位同志,在共同秘书工作的时候,刚在大学一年级,幸而被捕下狱,坐了三年监,出来,北伐已经成功了。”
国语词典
下狱 [xià yù]
⒈ 入牢狱。
引《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贯高等谋逆发觉,逮捕高等,并捕赵王教下狱。」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今李乙被杀,未获凶身,故此遭诬下狱。」
近入狱 坐牢
下狱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入狱释义:被关进监狱:锒铛入狱。
- 2.
坐牢释义:关在监狱里。
下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品院释义:唐 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 《新唐书·张锡传》:“时 苏味道 亦坐事,同被讯,繫凤阁,俄徙司刑三品院。锡 按轡专道,神气不慑,日膳丰鲜,无损贬。”《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元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先是制狱既繁,司刑寺别置三品院以处三品以上官之下狱者。”
- 2.
三字狱释义:宋 秦桧 诬陷 岳飞,飞 下狱,韩世忠 不平,诣 桧 诘其实。
- 3.
三狱释义:⒈三宗刑狱案件。《后汉书·桓帝纪赞》:“政移五倖,刑淫三狱。”李贤 注:“三狱谓 李固、杜乔;李云、杜众;成瑨、刘质 也。”按,此六人皆以直谏或遭谮下狱死或弃市。⒉由大理寺(廷尉)、都官(刑部)、御史台共同审理的狱案。《陈书·宣帝纪》:“其军国兴造、徵发、选序、三狱等事,前须详断,然后启闻。”
- 4.
上蔡苍鹰释义:秦 李斯 专权,为 赵高 所陷,下狱。 伏诛前,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因以“上蔡苍鹰”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
- 5.
中散释义:中散大夫的省称。 三国 魏 嵇康 曾任中散大夫,世以“中散”称之。南朝 宋 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中散 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南朝 梁 江淹《恨赋》:“及夫 中散 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饮,素琴晨张。”唐 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中散 山阳 锻,愚公 野谷 村。”清 孔尚任《桃花扇·闹榭》:“龟年 喧笛管,中散 闹筝琶。”
- 6.
军年释义:指充军年限。清 钱泳《履园丛话·耆旧·秦参将》:“同房科某以賑济侵蚀事下狱,罪应军……越三年,教匪平,而军年亦满,遂回乡。”
- 7.
冬事释义:冬季的大事。古指冬祭、处决犯人等。《穀梁传·桓公八年》:“烝,冬事也。”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冯行可》:“冯行可 字 见卿,号 勑斋,即御史公 恩 长子。当御史下狱时,公甫十三岁,即伏闕上书,白寃状……又二载,会冬事迫,乃刺血书疏叩閽。”
- 8.
嗟痛释义:嗟吁痛惜。 《汉书·刘歆传》:“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诸阿附 卓 者皆下狱死”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君为王臣,世受 汉 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 受天诛,而更嗟痛乎?”《晋书·孝友传·孙晷》:“尚书 张国明,州土之望,表荐 晷,公车特徵。会卒,时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
- 9.
峻诋释义:刻毒诬陷。《汉书·杜延年传》:“间者民颇言狱深,吏为峻詆,今丞相所议,又狱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众心。”颜师古 注:“峻谓峭刻也。”《宋史·刘恕传》:“郡守得罪被劾,属吏皆连坐下狱,恕 独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数转运使深文峻詆。”
- 10.
恭显释义:汉 宦官 弘恭、石显 的并称。《汉书·刘向传》:“中书宦官 弘恭、石显 弄权。望之、堪、更生 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 许 史 及 恭显 所譖愬,堪、更生 下狱。”晋 潘岳《西征赋》:“当 音、凤、恭、显 之任势也,乃熏灼四方,震耀都鄙。”唐 元稹《人道短》诗:“莽、卓、恭、显,皆数十年富贵,梁冀 夫妇,车马煌煌。”
- 11.
悔咎释义:⒈过错;祸殃。《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庶望上遵策戒,下免悔咎。”宋 曾巩《与王深甫书》:“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於构陷……今在势者已更,幸自免於悔咎。”⒉追悔前非。宋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軾 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復有所为。”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朱晦翁 晚年深自悔咎,轻信其子 张拭 家稿,遽草行状,以致天下不言。”清 钮琇《觚賸续编·李生孝友》:“父深自悔咎,垂泪而瞑。”
- 12.
救止释义:纠正,阻止。宋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诚哀 軾 愚於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於刑辟,不可救止。”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秦政 妄自尊大,僭称上主皇上帝大号,无怪其作事颠倒,年祚不长也。后代效尤,遂无救止之者。”
- 13.
楚辱释义:苦痛与耻辱。《后汉书·王允传》:“﹝ 张让 ﹞怀协忿怨,以事中 允。明年,遂传下狱。会赦,还復刺史。旬日閒,復以它罪被捕。司徒 杨赐 以 允 素高,不欲使更楚辱。”李贤 注:“楚,苦痛。”
- 14.
犴噬释义:喻被捕下狱。
- 15.
监帖释义:狱吏监视下狱大臣并向上密报其言语举动之称。
- 16.
秦宓释义:秦宓(?—226年),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蜀汉时谋臣,善舌辩。早年归刘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前,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后官至大司农。建兴四年(226年),病逝。
- 17.
移劾释义:移文弹劾。《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近传三司判官 杨仪 下狱,自御史臺移劾 都亭驛,械缚过市,万目惊骇。”
- 18.
簿问释义:《汉书·霍光传》:“始 许后 暴崩,吏捕诸医,劾 衍 侍疾亡状不道,下狱。 吏簿问急。”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已而上收督师 袁崇焕 於詔狱。大学士 钱尤锡、兵部尚书 王洽、戎政尚书 李邦华、工部尚书 张凤翔 皆坐 焕 党簿问。”
- 19.
粉骨释义:粉身碎骨,不惜生命。 《南齐书·王僧虔传》:“一门二世,粉骨卫主,殊勋异绩,已不能甄,常阶旧途,復见侵抑。”《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臣寧堪粉骨,报命讎门。乞 江 西一境,受臣控督。”宋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愿与 軾 洗心改过,粉骨报效。”
- 20.
蔓连释义:牵连。 谓一人犯罪,别人为此遭受连坐。《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成德 则不然,内则胶固岁深,外则蔓连势广。”胡三省 注:“蔓连,如蔓草之曼衍连属也。”《明史·彭如实传》:“羣小蓄忿,蔓连不已,并其次子及婿又復下狱。”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上以科道不言,命锦衣衞遍加捶楚,其蔓连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