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黎 [yí lí]
1. 亦作“遗黧”。
2. 亡国之民。
3. 指沦陷区的人民。
4. 劫后残留的人民。
6. 后世百姓。
遗黎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遗黧”。
⒉ 亡国之民。
引《晋书·地理志下》:“自中原乱离,遗黎南渡,并侨置牧司,在 广陵 丹徒 南城,非旧土也。”
唐 唐彦谦 《邓艾庙》诗:“昭烈 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 譙周。”
清 方文 《宋遗民咏·吴子昭雯》:“是时草莽间,尚有遗黎在。”
⒊ 指沦陷区的人民。
引宋 苏辙 《送李诚之知瀛州》诗:“往事安足惩,遗黎待公保。”
⒋ 劫后残留的人民。
引《旧唐书·裴度传》:“度 乃约法,唯盗贼鬭杀外,餘尽除之,其往来者,不復以昼夜为限,於是 蔡 之遗黎始知有生人之乐。”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时甫离兵火,遗黎反侧未安。”
清 杨潮观 《汲长孺矫诏发仓》:“难得大人肯援之以手,只是等你事毕回来,方去陈奏,此间残喘遗黎,早都饿死,还救得甚来?”
⒌ 后世百姓。
引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逸千载而流声,超遗黎而度俗。”
明 张居正 《神母授图万年永赖颂》:“无留巨浸,痛我遗黧。”
明 魏时亮 《平壤拜箕子墓并访井田遗迹》诗:“旧井存 殷 画,遗黎尚古风。”
章炳麟 《沉荩哀辞》:“哀我遗黎,不絶如系。”
遗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安辑释义:⒈犹安抚。《汉书·西域传序》:“都护督察 乌孙、康居 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唐 李德裕《遣王会等安抚回鹘制》:“专往慰问,仍賑米粟二万石,俾其安辑离散,渐就漠南,再復旧疆。”金 王若虚《千户侯父墓铭》:“当 贞祐 兵火之餘,城邑几废,遗黎无依,侯以完復安辑之功,为众所推,由本县尉至为州刺史。”《儒林外史》第八回:“务在安辑,与民休息。”沈从文《边城》三:“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⒉安定;使安定。《汉书·王莽传上》:“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
- 2.
完复释义:恢复;复原。唐 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铭》:“时疫旱甚,人死亡且尽。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比数年,里閭完復。”金 王若虚《千户贾侯父墓铭》:“当 贞祐 兵火之餘,城邑几废,遗黎无依,侯 以完復安辑之功,为众所推。”明 李东阳《经筵讲章》之三:“只因饱煖安逸为私欲所遮蔽,将本心都丧失了。圣人教民提撕警觉,引掖开导他,使他每各自完復了那本然之性。”
- 3.
家福释义:家庭或家族的幸福。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晋书·沮渠蒙逊载记》:“孤庶凭宗庙之灵,乾坤之祐,济否剥之运会,拯遗黎之荼蓼,上望扫清氛秽,下冀保寧家福。”
- 4.
循拊释义:安抚;抚慰。《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巨盗始平,疲瘵之民,疮痍之卒,尚未循拊,而首访妇人,非所以副惟新之望也。”林百举《悲愤》诗之七:“循拊遗黎古贵和,三章约法问如何。”
- 5.
戈盾释义:⒈亦作“戈楯”。戈和盾。亦泛指兵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臧氏 使五人以戈楯伏诸 桐汝 之閭。”《周礼·夏官·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⒉借指战争。明 方孝孺《奉怀太史公》诗:“哀彼草昧初,遗黎困戈盾。”
- 6.
残犷释义:残忍凶悍。南朝 梁 刘孝标《辨命论》:“延年 残獷,未甚 东陵 之酷。”《晋书·石季龙载记下》:“惵惵遗黎,求哀无地,戎狄残獷,斯为甚乎!”
- 7.
汶阳田释义:⒈春秋 时期 鲁国 属地。在今 山东省 泰安市 西南一带。因在 汶水 之北,故名。地近 齐国,数为 齐 所侵夺,是 齐 鲁 两诸侯国多次发生纠纷的地方。《春秋·成公二年》:“庚寅,卫侯 速 卒,取 汶阳 田。”杜预 注:“晋 使 齐 还 鲁。”清 钱谦益《费县道中》诗之一:“驱车入 鲁 弔遗黎,宗国相传事可悲……唯有 汶阳 田下水,至今流恨遶 鳬 龟。”⒉《论语·雍也》:“季氏 使 閔子騫 为 费 宰。閔子騫 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 汶 上矣。’”后以“汶阳田”为归隐的典故。汶 阳,汶 上
- 8.
遗黎释义:⒈亦作“遗黧”。亡国之民。《晋书·地理志下》:“自中原乱离,遗黎南渡,并侨置牧司,在 广陵 丹徒 南城,非旧土也。”唐 唐彦谦《邓艾庙》诗:“昭烈 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 譙周。”清 方文《宋遗民咏·吴子昭雯》:“是时草莽间,尚有遗黎在。”⒉指沦陷区的人民。宋 苏辙《送李诚之知瀛州》诗:“往事安足惩,遗黎待公保。”⒊劫后残留的人民。《旧唐书·裴度传》:“度 乃约法,唯盗贼鬭杀外,餘尽除之,其往来者,不復以昼夜为限,於是 蔡 之遗黎始知有生人之乐。”金 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时甫离兵火,遗黎反侧未安。
- 9.
遗黧释义:见“遗黎”。
- 10.
馆客释义:⒈谓接待宾客。《周礼·秋官·司仪》:“君馆客,客辟。”郑玄 注:“君馆客者,客将去,就省之,尽殷勤也。”《左传·哀公十五年》:“陈成子 馆客。”杜预 注:“使 景伯 子赣 就馆。”⒉门客;幕宾。《魏书·崔亮传》:“冲 甚奇之,迎为馆客。”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郡人求馆客者,多就谋之。”明 瞿佑《归田诗话·东鲁遗黎》:“信云父,山东 人,元 兵南下,为 张宏范 元帅馆客。”⒊指塾师。宋 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子弟者,谓之‘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