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朗读 朗读的意思
lǎng

朗读

简体朗读
繁体朗讀
拼音lǎng dú
注音ㄌㄤˇ ㄉ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ǎng,(1) 明亮,光线充足。【组词】:朗敞。朗澈。朗然。明朗。晴朗。开朗。爽朗。(2) 声音清楚、响亮。【组词】:朗声。朗读。朗诵。书声朗朗。

dú dòu,(1)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组词】:句读。

基本含义

高声阅读或表达文字。

朗读的意思

朗读 [lǎng dú]

1. 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

朗读者。

[read aloud;]

朗读 引证解释

⒈ 犹朗诵。

唐 李商隐 《与陶进士书》:“出其书,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
元 贡奎 《雪晴》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
袁鹰 《悲欢·民心》:“有的高声朗读,有的低声吟诵。”


国语词典

朗读 [lǎng dú]

⒈ 高声的诵读诗文。也作「朗诵」。

如:「这篇文学作品,由他来朗读,听来格外生动。」

默读


朗读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朗诵释义: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诗歌朗诵会。

朗读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默读释义: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默读课文。

朗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复斯言释义: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 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 2.
      剧读释义:疾读,流畅地朗读。
    • 3.
      口诵释义:读出声音来;朗读。
    • 4.
      口诵心惟释义:诵:朗读;惟:思考。 口中朗诵,心里思考。
    • 5.
      听写释义:语文教学方法之一,由教师发音或朗读,学生笔录,用来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 6.
      宣吐释义:宣读,当众朗读。
    • 7.
      宣读释义:在集会上向群众朗读(布告、文件等):宣读嘉奖令。
    • 8.
      念经释义:信仰宗教的人朗读或背诵经文。
    • 9.
      朗读释义: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课文。
    • 10.
      祭文释义:祭祀或祭奠时对神或死者朗读的文章。
    • 11.
      素读释义: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即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强调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反复朗读。
    • 12.
      絃诵释义: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絃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旧唐书·音乐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干羽之容,周 人立絃诵之教。”宋 苏轼《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絃诵尝叨 孟母 邻。”清 戴名世《芥舟翁寿序》:“当 戴 氏之盛也,农服畎
    • 13.
      范读释义:示范朗读。
    • 14.
      讽劝释义:讽喻劝勉。 《后汉书·班固传上》:“固 感前世 相如、寿王、东方 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 洛邑 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呼梦么》:“其家人忧之,请以 陆生 事演成《梦呼么》十有六折,以资讽劝。”朱自清《国文教学·论朗读》:“作者在清华大学一个集会里也试过 浑家先生 的《奉劝大爷》(二十五年二月三日《立报》),那是讽劝 胡汉民 先生的。”
    • 15.
      语音系统释义:是一款把文字转换成语音的朗读软件,一款会说话的软件,只要输入文字就可以转换为语音,并且可以把文字转换成MP3保存到电脑上。
    • 16.
      读社释义:朗读祭祀土地神的文章。
    • 17.
      课文释义: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朗读课文。
    • 18.
      跟读释义:指即听着别人的朗读。
    • 19.
      进读释义:在皇帝前朗读诗文。
    • 20.
      领读释义:集体朗读时,由一个人带头朗读。

朗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复斯言释义: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 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 2.
      剧读释义:疾读,流畅地朗读。
    • 3.
      口诵释义:读出声音来;朗读。
    • 4.
      口诵心惟释义:诵:朗读;惟:思考。 口中朗诵,心里思考。
    • 5.
      听写释义:语文教学方法之一,由教师发音或朗读,学生笔录,用来训练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 6.
      宣吐释义:宣读,当众朗读。
    • 7.
      宣读释义:在集会上向群众朗读(布告、文件等):宣读嘉奖令。
    • 8.
      念经释义:信仰宗教的人朗读或背诵经文。
    • 9.
      朗读释义: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课文。
    • 10.
      祭文释义:祭祀或祭奠时对神或死者朗读的文章。
    • 11.
      素读释义: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即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强调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反复朗读。
    • 12.
      絃诵释义: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絃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旧唐书·音乐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干羽之容,周 人立絃诵之教。”宋 苏轼《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絃诵尝叨 孟母 邻。”清 戴名世《芥舟翁寿序》:“当 戴 氏之盛也,农服畎
    • 13.
      范读释义:示范朗读。
    • 14.
      讽劝释义:讽喻劝勉。 《后汉书·班固传上》:“固 感前世 相如、寿王、东方 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 洛邑 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呼梦么》:“其家人忧之,请以 陆生 事演成《梦呼么》十有六折,以资讽劝。”朱自清《国文教学·论朗读》:“作者在清华大学一个集会里也试过 浑家先生 的《奉劝大爷》(二十五年二月三日《立报》),那是讽劝 胡汉民 先生的。”
    • 15.
      语音系统释义:是一款把文字转换成语音的朗读软件,一款会说话的软件,只要输入文字就可以转换为语音,并且可以把文字转换成MP3保存到电脑上。
    • 16.
      读社释义:朗读祭祀土地神的文章。
    • 17.
      课文释义: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朗读课文。
    • 18.
      跟读释义:指即听着别人的朗读。
    • 19.
      进读释义:在皇帝前朗读诗文。
    • 20.
      领读释义:集体朗读时,由一个人带头朗读。

朗读造句

1.随着年深月久,他养成早上朗读的习惯,如今依然坚持着。

2.妈妈下定决心要学好英语,整天手不释卷地朗读着课文。

3.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把作品的内容形象生动地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4.香樟树的叶子像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的朗朗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

5.读书,可以丰富你的课外知识,可以让你积累许多的佳词妙句,可以提高你的水平,可以提高你的朗读能力。

6.清晨的校园,可以看见匆匆赶往教室的学生。清晨的校园,花园里百花齐放。清晨的校园,教室中充满了朗朗读书声。

7.朗读课文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8.小丽朗读课文,发音标准,吐字清晰,真好听。

9.朗读时,感情真挚,吐字清晰,大家禁不住为他鼓掌。

10.早晨他常在花园里朗读课文。

11.我们用娓娓动听的声音朗读课文。

12.经常练习读课文,每天都大声地朗读。练练绕口令等。虽说不能根治你的病,但肯定会有所帮助的。

13.开始时先由老师带领及慢慢朗读,最主要鼓励学生有敢说出的勇气。及后可再仔细纠正。

14.每天早晨,校园里都能听到阵阵朗读的声音。

15.这篇文章请你大声朗读一遍。

16.小红充满深情地朗读了一篇自己的作文。

17.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18.您好,这个语录应该在庭审中大声朗读出来。我爱你,誓死不离不弃。你非要离随你去吧。

19.每天大声朗读对学习外语有好处。

20.教室里传来了娓娓动听的朗读声。

朗读(langd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朗读是什么意思 朗读读音 怎么读 朗读,拼音是lǎng dú,朗读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朗读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