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猷 [huī yóu]
1. 美善之道。猷,道。指修养、本事等。
徽猷 引证解释
⒈ 美善之道。猷,道。指修养、本事等。
引《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毛 传:“徽,美也。”
郑玄 笺:“猷,道也。君子有美道以得声誉,则小人亦乐与之而自连属焉。”
《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故得仰慕徽猷,永言前哲。”
《旧唐书·姚珽传》:“小人无知,不识轻重,因为诈伪,有玷徽猷。”
明 宋濂 《龙渊义塾记》:“章 君有见于斯,不效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闢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宏而为功甚溥。”
徽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僚采释义:同僚。《金石萃编·唐褚亮碑》:“动名教於搢绅,暎徽猷於僚采。”《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年》:“檄书到日,上下僚采,远近兵民,递相告諭,共赴师期。”清 顾炎武《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诗:“持此一册书,千秋戒僚采。”
- 2.
凉德释义:⒈薄德,缺少仁义。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 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周书·王轨传》:“皇太子仁孝无闻,復多凉德,恐不了陛下家事。”清 方苞《书杨维斗先生传后》:“汉、唐、宋、明 舍二三谊主而外,乱政凉德,姧人败类,无世无之。”⒉后世多用为王侯的自谦之词。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岂在余凉德,书不尽言。”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兹矣。”
- 3.
当笔释义:⒈宋 高承《事物纪原·师保辅相·当笔》:“《通典》曰:‘肃宗 至德 二年三月,宰相分直政事笔,人知十日。德宗 贞元 五年五月八日,又分日一人执笔。’迄今为故事曰当笔。”后称主政为“当笔”。《宋史·高宗纪五》:“﹝ 绍兴 七年九月﹞癸酉,命参知政事轮日当笔,权三省事,更不分治常程。”⒉指主持撰拟文稿。宋 杨万里《诚斋诗话》:“神宗 徽猷阁 成,告庙祝文,东坡 当笔。”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五:“上终不悦,逮升祔二后赦文,孙抃 承旨当笔。”《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二年》:“故事,两制差除,必宰相当笔。”
- 4.
矾书释义:用明矾水写的保密书信。其字水干无迹,湿时方显。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正月》:“曹辅 至 兴仁,守臣徽猷阁待制 赣县 曾楙 詰之,辅 乃裂衣襟出御笔蜡封,乃枢密院矾书,以遗 楙。”《金史·宣宗纪上》:“太原府 宣抚使 乌古论礼,遣人间道齎矾书,至京师告急。”
- 5.
襃迁释义:亦作“褒迁”。褒奖升迁。《宋史·庞恭孙传》:“每开一城,輒褒迁,五年间,至 徽猷阁 待制。”
- 6.
阁学释义:⒈宋 代 显谟阁、徽猷阁 等阁直学士的省称。宋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龙图阁 学士旧谓之老龙,但称龙阁,宣和 以前,直学士、直阁同为称,未之有别也。末年,陈亨伯 为发运使……进直学士,佞之者恶其下同直阁,遂称龙学,于是例以为称。而 显謨阁 直学士、徽猷阁 直学士欲效之,而难于称謨学、猷学,乃易为阁学。”⒉明 清 时对内阁大学士的称呼。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三·阁学》:“明《殿阁词林记》有殿学、阁学、詹学、翰学之名。国朝阁臣大拜,祇称中堂,或称相公,而内阁学士则称阁学。”
- 7.
陪属释义:⒈僚属。《国语·楚语下》:“五物之官,陪属万为万官。官有十丑,为亿丑。”韦昭 注:“臣之臣为陪属。谓有僚属转陪贰相佐助。”唐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公由陪属升列,年除岁迁,以至公宰。”唐 李夷简《西亭暇日书怀十二韵献上相公》:“宪省忝陪属,岷 峨 嗣徽猷。”⒉附属。章炳麟《辨诗》:“后世既以题名为异,《九歌》独在《屈赋》,为之陪属,此又以大为小也。”
- 8.
馆伴使释义:古代奉命陪同外族宾客的使臣。宋 赵昇《朝野类要·故事》:“蕃使入国门,则差馆伴使副,同在驛,趋朝,见辞,游宴。”《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八年》:“辛亥,改命 徽猷阁 直学士 王伦 充馆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