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 [yǐn zhèng]
1. 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作为明证、根据、证据。
例批评家在这一章的开头引证了一个例子。
英[quote; cite;]
引证 引证解释
⒈ 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为证据。
引《南史·王俭传》:“每博议引证,先儒罕有其例。”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四:“学者於文用引证,犹讼事之用引证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古书拾遗》:“苟无它书错出引证,人其信之耶?”
瞿秋白 《真假董吉诃德》:“其实‘固有文化’之外又提倡什么‘学术救国’,引证西哲 菲希德 之言等类的居心,又何尝不是如此。”
国语词典
引证 [yǐn zhèng]
⒈ 援引事实、法条或别人的言论做为根据。
引《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每博议引证,先儒罕有其例。」
引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僻见释义:僻见 pìjiàn [;prejudice];偏见 引证解释:偏见。明 唐顺之《与王遵岩参政书》:“近来有一僻见,以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 南丰,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 康节 者。
- 2.
出经入史释义:出入于经史。意指诗文写作或谈话时时引证经史。
- 3.
刻盩释义:谓极力引证。
- 4.
半官方释义:有某些官方的引证来源、权威或重要性的;部分从专门的官员或权威机构那里得来的。
- 5.
博引释义:广泛地引证:旁征博引。 博引众说。
- 6.
博征释义:⒈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征收。《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初 唐 人以茶盐强民而徵其粟帛谓之博徵。”胡三省 注:“博,博易也,言以茶盐博易而徵其粟帛。”⒉广为引证。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序》:“﹝ 许可覲 ﹞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论还丹度世之术。”
- 7.
啭呖呖释义:zhuàn lì lì引证解释:形容歌声婉转清脆。明 沉君庸《簪花髻·笑和尚》:“啭呖呖,纤柳音摧拍得歌喉絮。
- 8.
寻亲神探释义:引证解释指近亲。
- 9.
引古释义:引证古代的史实或文献。
- 10.
引据释义:犹引证。
- 11.
引援释义:⒈引以为援。谓援引伴侣。《庄子·山木》:“东海有鸟焉……引援而飞,迫胁而栖。”⒉举用提拔。明 张居正《答廉宪王凤洲》:“今同年中,有孤所引援,见居要路。”《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及 京 当国,定 元祐 党籍…… 康国 皆预密谋,故 京 引援尤力。”⒊犹引证。宋 施德操《北窗炙輠》卷上:“正夫 谓 子韶 曰:‘昨 强幼安 来説话,引援甚富。’”
- 12.
引正释义:犹引证。
- 13.
引物连类释义:指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它事物。
- 14.
征喻释义:引证比喻。
- 15.
征引释义:⒈推荐选拔。 ⒉引证。
- 16.
征辞释义:⒈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⒉引证古人言辞。唐 韩愈《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 17.
徵喻释义:引证比喻。 清 侯方域《卢告》:“而 西旅氏 犯不测,出生死相角逐,我乃顾望两端,成共其名,败远其害,纵夫子曲而赦我,我何面目而见吾二氏之父老哉?抑夫子之徵喻与 西楚 也失辞。”
- 18.
徵辞释义:⒈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⒉引证古人言辞。唐 韩愈《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 19.
援据释义:引证。晋 郭璞《<尔雅>序》:“事有隐滞,援据徵之。”《北史·苏琼传》:“有百姓 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据,乃至百人。”《宋史·胡颖传》:“颖 博学彊记,下笔千言,援据经史,切当事情。”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汤氏佣》:“留书千言,文词博奥,自叙悲愤,援据古今,多出意表。”
- 20.
援验释义: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