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 [jī mì]
1. 只能少数人知道的秘密。
英[ secret classified; confidential; ]
2. 重要而须严守秘密的事情。
例使参机密。——明·黄宗羲《柳敬亭传》
4. (不得泄漏国家机密)
机密 引证解释
⒈ 掌管机要大事的部门、职务。
引《后汉书·郑兴传》:“窃见 河南 郑兴 ……有 公孙侨、观射父 之德,宜侍帷幄,典职机密。”
《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重诲 自为中门使,已见亲信,而以佐命功臣,处机密之任,事无大小,皆以参决。”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贡禹朱晖晚达》:“﹝ 朱暉 ﹞曰:‘行年八十,得在机密,当以死报。’遂闭口不復言。帝意解,迁为中书令。”
⒉ 重要而秘密的事。
引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入管机密,朝政以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昔 元符 间, 向宗良 兄弟止缘交通宾客,漏泄机密, 陈瓘 抗章劾之。”
清 李渔 《玉搔头·讲武》:“明白了这点毫釐,纔许你看兵书同商机密。”
孟伟哉 《一座雕像的诞生》:“为了保守机密赢得战争的胜利,我们和 朝鲜 人民军穿着同样的服装。”
⒊ 犹保密。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老弟,你千万要机密,这是我贴身的姬妾都不知道的。”
⒋ 重要而秘密。
引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这间小花厅当年是作为一个谈机密话的地方。”
⒌ 指古代县衙中管机密房的人。
引《水浒传》第二三回:“小弟在 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
⒍ 方言。停当,完毕。
引华纯 等秧歌剧《大家好》:“人家 张七 统拾夺机密啦,看咱们甚会才能拾夺完哩!”
国语词典
机密 [jī mì]
⒈ 掌理机要大事的部门、职务。
引《后汉书·卷三六·郑兴传》:「宜侍帷幄,典职机密。」
汉·蔡邕〈巴郡太守谢表〉:「超自群吏,入登机密。」
⒉ 重要而秘密的事。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内有机密,请陛下自开,勿使他人知之。 」
近秘密
⒊ 谨慎隐密。
引《红楼梦·第四四回》:「贾琏也因吃多了酒,进来高了兴,未曾作的机密。」
⒋ 旧时管理县衙机密房的人。
引《水浒传·第二三回》:「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
机密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奥妙释义:(道理、内容)深奥微妙:奥妙无穷。其中的道理非常奥妙。
- 2.
奥密释义:见“奥祕”。
- 3.
奥秘释义: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探索宇宙的奥秘。
- 4.
机要释义:属性词。机密重要的:机要工作。机要部门。机要秘书。
- 5.
神秘释义: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并不是那么神秘,只要努力钻研,就可以掌握它。
- 6.
秘密释义:⒈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秘密文件。秘密来往。⒉秘密的事情:保守秘密。军事秘密。
- 7.
秘要释义:⒈奥旨精义。⒉秘密紧要。
- 8.
诡秘释义:(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行踪诡秘。
机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门人民检察院释义: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置的检察机关。对其所管辖的范围行使检察权。如军事检察院等。因军队既高度集中而又分驻各地或随时换防,并有高度机密性,故在军队系统内分设各级军事检察院。
- 2.
严守释义:⒈严格地遵守:严守中立。⒉严格地保守:严守国家机密。
- 3.
事机释义:⒈需要保守机密的事情:事机败露。⒉情势;行事的时机:延误事机。
- 4.
亲信干证释义:通俗的说就是让国家领导者身边关系密切的亲戚和朋友参与政事,发表政见,甚至参考他们的意见,而这些亲戚朋友不一定是和政治相关的人,对世界当局和政治形式没有专业理解和分析能力,甚至会泄露国家机密。 韩国崔顺实就是属于亲信干政,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修改总统的讲稿。
- 5.
侦探释义:⒈暗中探寻机密或案情:侦探敌情。⒉做侦探工作的人;间谍。
- 6.
便辟释义:⒈亦作“便僻”。 谄媚逢迎。《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 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南史·王晏传》:“﹝ 王晏 ﹞性甚便僻,渐见亲侍,常参议机密。”唐 王勃《平台秘略论·褒客》:“便辟脂韦饰其迹,甘言巧辞运其辩。”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直隶,为帝都者七百餘年,举天下便僻巧媚之士凑集焉,加以从龙入关之裔,驱恣淫佚,恣慢横暴。”⒉指谄媚逢迎之人。《书·冏命》:“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⒊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管子·立政》:“三本者不审,
- 7.
保密通信释义:通信对象之间为防止机密信息被截取,按约定的方法改变信息的表现形式以隐蔽其真实内容的通信方式。 通常使用暗号、密码、密语或通信保密机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密。
- 8.
儇巧释义:慧黠刁巧。 明 沉德符《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镇抚司》:“东厂设有旗校,与锦衣同詗机密,然其人俱从本卫拨去,以尤儇巧者充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至於娟丽儇巧,则西北非东南敌矣。”清 唐孙华《照孙年五岁戏堂前偶作》诗:“平欺兄姊矜儇巧,遍唤群童听指麾。”
- 9.
党议释义:⒈聚众议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羣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⒉朋党之间的争论、非议。《后汉书·党锢传·魏朗》:“尚书令陈蕃荐朗公忠亮直,宜在机密,復徵为尚书。会被党议,免归家。”南朝梁沉约《君子行》:“嚣途或妄践,党议勿轻持。”唐戴叔伦《敬酬陆山人》诗之一:“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 10.
入幕宾释义:语出《晋书·郗超传》:“谢安 与 王坦之 尝诣 温 论事,温 令 超 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 笑曰:‘郗生 可谓入幕之宾矣!’”后因称参与机密的幕僚为“入幕宾”。
- 11.
入幕之宾释义: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 12.
公开审判释义: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 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 13.
关防释义:⒈防止泄露机密。⒉旧时政府 机关或部队用的印信,多为长方形。⒊旧指驻兵防守的要塞,也指防守,防备。
- 14.
军机释义:⒈军事机宜:贻误军机。⒉军事机密:泄露军机。
- 15.
几事释义:机密的事。
- 16.
几臣释义:掌机密的近臣。
- 17.
出临释义:⒈吊唁。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广意 言待詔 五莋宫,宫中讙言帝崩,诸将军共立太子为帝,年八九岁,葬时不出临。”《南齐书·良政传·傅琰》:“五年,卒。琰 丧西还,有詔出临。”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⒉旧指朝廷官员出任外职。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诔》:“入管机密,朝政以治;出临 朔 岱,庶绩咸熙。”宋 陆游《贺谢提举启》:“迨法宫之决事,付便郡以优贤,曾未逾年,已闻报政,入膺三接之宠,出临千里之畿。”辽 刘詵《耶律宗允墓志铭》:“时王公将相
- 18.
出入证释义:出入证就是出入的凭证。在一些管理比较严格的公寓、某些学校及宿舍进出都需要出示出入证。在机密机关进出,同样需要出入证,而且检查得更严格。“出入证”的意思类似于“通行证”(使人出入自如),但是通行证(passport)一般是指出入边境所用的非常正式的证件,而“出入证”泛指较小意义上的、非官方的出入通行证明(比如工厂、展览会上用的)。
- 19.
去梯之言释义:拿走上楼用的梯子后,再与之交谈。比喻极端机密的话。
- 20.
去梯释义:后汉 刘表 之子 刘琦,因后母不容,问计于 诸葛亮,亮 不言。 后 琦 请 亮 登楼,去梯,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 乃劝其效 重耳 居外。见《后汉书·刘表传》。后以“去梯”为说机密话的典实。
机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门人民检察院释义: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置的检察机关。对其所管辖的范围行使检察权。如军事检察院等。因军队既高度集中而又分驻各地或随时换防,并有高度机密性,故在军队系统内分设各级军事检察院。
- 2.
严守释义:⒈严格地遵守:严守中立。⒉严格地保守:严守国家机密。
- 3.
事机释义:⒈需要保守机密的事情:事机败露。⒉情势;行事的时机:延误事机。
- 4.
亲信干证释义:通俗的说就是让国家领导者身边关系密切的亲戚和朋友参与政事,发表政见,甚至参考他们的意见,而这些亲戚朋友不一定是和政治相关的人,对世界当局和政治形式没有专业理解和分析能力,甚至会泄露国家机密。 韩国崔顺实就是属于亲信干政,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修改总统的讲稿。
- 5.
侦探释义:⒈暗中探寻机密或案情:侦探敌情。⒉做侦探工作的人;间谍。
- 6.
便辟释义:⒈亦作“便僻”。 谄媚逢迎。《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 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南史·王晏传》:“﹝ 王晏 ﹞性甚便僻,渐见亲侍,常参议机密。”唐 王勃《平台秘略论·褒客》:“便辟脂韦饰其迹,甘言巧辞运其辩。”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直隶,为帝都者七百餘年,举天下便僻巧媚之士凑集焉,加以从龙入关之裔,驱恣淫佚,恣慢横暴。”⒉指谄媚逢迎之人。《书·冏命》:“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⒊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管子·立政》:“三本者不审,
- 7.
保密通信释义:通信对象之间为防止机密信息被截取,按约定的方法改变信息的表现形式以隐蔽其真实内容的通信方式。 通常使用暗号、密码、密语或通信保密机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密。
- 8.
儇巧释义:慧黠刁巧。 明 沉德符《野获编·禁卫·锦衣卫镇抚司》:“东厂设有旗校,与锦衣同詗机密,然其人俱从本卫拨去,以尤儇巧者充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至於娟丽儇巧,则西北非东南敌矣。”清 唐孙华《照孙年五岁戏堂前偶作》诗:“平欺兄姊矜儇巧,遍唤群童听指麾。”
- 9.
党议释义:⒈聚众议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羣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⒉朋党之间的争论、非议。《后汉书·党锢传·魏朗》:“尚书令陈蕃荐朗公忠亮直,宜在机密,復徵为尚书。会被党议,免归家。”南朝梁沉约《君子行》:“嚣途或妄践,党议勿轻持。”唐戴叔伦《敬酬陆山人》诗之一:“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 10.
入幕宾释义:语出《晋书·郗超传》:“谢安 与 王坦之 尝诣 温 论事,温 令 超 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 笑曰:‘郗生 可谓入幕之宾矣!’”后因称参与机密的幕僚为“入幕宾”。
- 11.
入幕之宾释义: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
- 12.
公开审判释义: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 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 13.
关防释义:⒈防止泄露机密。⒉旧时政府 机关或部队用的印信,多为长方形。⒊旧指驻兵防守的要塞,也指防守,防备。
- 14.
军机释义:⒈军事机宜:贻误军机。⒉军事机密:泄露军机。
- 15.
几事释义:机密的事。
- 16.
几臣释义:掌机密的近臣。
- 17.
出临释义:⒈吊唁。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广意 言待詔 五莋宫,宫中讙言帝崩,诸将军共立太子为帝,年八九岁,葬时不出临。”《南齐书·良政传·傅琰》:“五年,卒。琰 丧西还,有詔出临。”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⒉旧指朝廷官员出任外职。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诔》:“入管机密,朝政以治;出临 朔 岱,庶绩咸熙。”宋 陆游《贺谢提举启》:“迨法宫之决事,付便郡以优贤,曾未逾年,已闻报政,入膺三接之宠,出临千里之畿。”辽 刘詵《耶律宗允墓志铭》:“时王公将相
- 18.
出入证释义:出入证就是出入的凭证。在一些管理比较严格的公寓、某些学校及宿舍进出都需要出示出入证。在机密机关进出,同样需要出入证,而且检查得更严格。“出入证”的意思类似于“通行证”(使人出入自如),但是通行证(passport)一般是指出入边境所用的非常正式的证件,而“出入证”泛指较小意义上的、非官方的出入通行证明(比如工厂、展览会上用的)。
- 19.
去梯之言释义:拿走上楼用的梯子后,再与之交谈。比喻极端机密的话。
- 20.
去梯释义:后汉 刘表 之子 刘琦,因后母不容,问计于 诸葛亮,亮 不言。 后 琦 请 亮 登楼,去梯,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 乃劝其效 重耳 居外。见《后汉书·刘表传》。后以“去梯”为说机密话的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