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背诵 背诵的意思
bèisòng

背诵

简体背诵
繁体背誦
拼音bèi sòng
注音ㄅㄟˋ ㄙㄨ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èi bēi,(1) 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组词】:背脊。背包。背影。(2) 物体的后面或反面。【组词】:背面。刀背。背后。背景。(3) 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组词】:背光。人心向背。(4) 向相反的方向。【例句】:背地性(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背道而驰。(5) 避开,离开。【组词】:背地。背井离乡。(6) 凭记忆读出。【组词】:背书。背诵。背台词。(7) 违反。【组词】:违背。背离。背信弃义。(8) 不顺。【组词】:背运。背兴(xìng )。(9) 偏僻。【组词】:背静。(10) 听觉不灵。【组词】:耳背。(1) 人用背驮(tuó)东西,引申为负担。【组词】:背负。背包。背黑锅(喻受冤枉代人受过)。背包袱(喻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经济负担)。

sòng,(1)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组词】:诵读。背诵。诵诗。(2) 称述,述说。【例句】:“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3) 诗歌。【例句】:作诵(作诗)。(4) 怨谤。

基本含义

[释义]
(动)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或词句。
[构成]
偏正式:背〔诵
[例句]
谁能把这篇课文背诵一遍?(作谓语)

背诵的意思

背诵 [bèi sòng]

1. 不看原文而念出读过的文字。

背诵课文。

[learn(say) by heart; recite from memory;]

背诵 引证解释

⒈ 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辞。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 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刘昂霄》:“予识 景玄 於 太原,人有言是家读《广记》半月能背诵者,予未之信。”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无锡 钱仲益 允升 ……平生天资甚高,书过目,即背诵如流。”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永乐朝待词臣之酷》:“曾子启 等二十八人,不能背诵《捕蛇説》。”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二章:“他可以一段段地背诵《资本论》以及其他名著的原文。”
袁静 《伏虎记》第三九回:“有些口诀不好记,就一字一句地背诵。”


国语词典

背诵 [bèi sòng]

⒈ 熟记文句而默诵之。

《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红楼梦·第七三回》:「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


背诵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牢记释义:牢牢地记住:牢记在心。 牢记老师的教导。
    • 2.
      记忆释义:⒈对认识过的事物能够回忆。⒉心理学范畴。指人对经验过的事物的一种反映,包括识记(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并记住)、再认(该事物重新出现后能够认识出来)和重现(把头脑中的印象回想起来)。
    • 3.
      默写释义:凭着记忆把读过的文字写出来。

背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览成诵释义:形容记忆力超群,看一下就能背诵。
    • 2.
      上来释义:⒈开始;起头:一上来就很卖力气。上来先少说话。⒉总括以上叙述:上来所言。⒊由低处到高处来:他在楼下看书,半天没上来。⒋趋向动词。⒌用在动词后,表示由低处到高处或由远处到近处来:部队从两路增援上来。端上饭来。⒍用在动词后,表示成功(指说、唱、背诵等):那首诗他念了两遍就背上来了。这个问题你一定答得上来。⒎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增加:天色黑上来了。中秋节后,天气慢慢凉上来。
    • 3.
      份量释义:⒈重量。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份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⒉指所承受的负担。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内中有十多本破书,由《包句杂志》、《幼学琼林》到《论语》、《诗经》、《尚书》,通常得背诵,份量相当沉重。”⒊犹斤两。喻轻重。柯岩《我们这支队伍》二:“但那时,我毕竟还年轻,还不懂得这话的份量。”柯云路《三千万》一:“这样的两条决定,象云烟中划过一道闪电,人们知晓了这
    • 4.
      倍文释义:背诵书文。倍,通“背”。
    • 5.
      倍讽释义:背诵。 倍,通“背”。
    • 6.
      倍诵释义:背诵。倍,通“背”。清 方苞《左华露遗文序》:“年十二能倍诵五经,游庠序有闻。”
    • 7.
      倍读释义:背诵。 倍,通“背”。元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徧,倍读百徧,又通倍读二三十徧。”
    • 8.
      倒背如流释义:倒着背诵像流水那样顺畅,形容诗文等读得很熟。
    • 9.
      再来人释义:⒈佛教称再度转世皈依佛门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唐 朝侍郎 白乐天,号 香山居士,他是个佛门中再来人,专一精心内典,勤修上乘。”⒉犹某某再世。多指后起之秀。清 沉涛《交翠轩笔记》卷二:“余髫年应童子试,中丞命背诵十三经……补博士弟子员,延誉公卿,有再来人之目。”
    • 10.
      口不绝吟释义:吟:吟咏,背诵。嘴里不停地吟诵。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 11.
      孔融让梨释义: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 12.
      安世默识释义:安世:西汉丞相张安世,记忆力极强;默识:能背诵而牢记不忘。指人记忆力好,能过目成诵。
    • 13.
      念经释义:信仰宗教的人朗读或背诵经文。
    • 14.
      成诵释义:谓读书熟,能背诵。
    • 15.
      打喯儿释义:方言。说话或背诵接不下去,中途间歇。如:他一口气背完,不打喯儿。
    • 16.
      打奔儿释义:⒈说话或背诵接不下去,中途间歇。⒉走路时腿脚发软或被绊了一下,几乎跌倒。
    • 17.
      打顿释义:说话、背诵或行动中途间歇。
    • 18.
      播告释义:布告,遍告。《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孔 传:“王布告人以所修之政,不匿其指。”宋 曾巩《辞中书舍人状》:“窃以 唐 虞 三代之君兴造政事,爵德官能之际,所以播告天下,训齐百工,必有詔号令命之文,达其施为建立之意。”《元典章·诏令一·上尊号诏》:“属兹大庆,宜布宽条,兹用播告中外,凡尔有众,自今以始,各务维新。”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当以某经试士,能背诵否,某史试士,能言否。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
    • 19.
      暗诵释义:默诵;背诵。
    • 20.
      死记硬背释义:常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一个反复死记硬背的傲慢少年。

背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览成诵释义:形容记忆力超群,看一下就能背诵。
    • 2.
      上来释义:⒈开始;起头:一上来就很卖力气。上来先少说话。⒉总括以上叙述:上来所言。⒊由低处到高处来:他在楼下看书,半天没上来。⒋趋向动词。⒌用在动词后,表示由低处到高处或由远处到近处来:部队从两路增援上来。端上饭来。⒍用在动词后,表示成功(指说、唱、背诵等):那首诗他念了两遍就背上来了。这个问题你一定答得上来。⒎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增加:天色黑上来了。中秋节后,天气慢慢凉上来。
    • 3.
      份量释义:⒈重量。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份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⒉指所承受的负担。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内中有十多本破书,由《包句杂志》、《幼学琼林》到《论语》、《诗经》、《尚书》,通常得背诵,份量相当沉重。”⒊犹斤两。喻轻重。柯岩《我们这支队伍》二:“但那时,我毕竟还年轻,还不懂得这话的份量。”柯云路《三千万》一:“这样的两条决定,象云烟中划过一道闪电,人们知晓了这
    • 4.
      倍文释义:背诵书文。倍,通“背”。
    • 5.
      倍讽释义:背诵。 倍,通“背”。
    • 6.
      倍诵释义:背诵。倍,通“背”。清 方苞《左华露遗文序》:“年十二能倍诵五经,游庠序有闻。”
    • 7.
      倍读释义:背诵。 倍,通“背”。元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徧,倍读百徧,又通倍读二三十徧。”
    • 8.
      倒背如流释义:倒着背诵像流水那样顺畅,形容诗文等读得很熟。
    • 9.
      再来人释义:⒈佛教称再度转世皈依佛门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唐 朝侍郎 白乐天,号 香山居士,他是个佛门中再来人,专一精心内典,勤修上乘。”⒉犹某某再世。多指后起之秀。清 沉涛《交翠轩笔记》卷二:“余髫年应童子试,中丞命背诵十三经……补博士弟子员,延誉公卿,有再来人之目。”
    • 10.
      口不绝吟释义:吟:吟咏,背诵。嘴里不停地吟诵。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 11.
      孔融让梨释义: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 12.
      安世默识释义:安世:西汉丞相张安世,记忆力极强;默识:能背诵而牢记不忘。指人记忆力好,能过目成诵。
    • 13.
      念经释义:信仰宗教的人朗读或背诵经文。
    • 14.
      成诵释义:谓读书熟,能背诵。
    • 15.
      打喯儿释义:方言。说话或背诵接不下去,中途间歇。如:他一口气背完,不打喯儿。
    • 16.
      打奔儿释义:⒈说话或背诵接不下去,中途间歇。⒉走路时腿脚发软或被绊了一下,几乎跌倒。
    • 17.
      打顿释义:说话、背诵或行动中途间歇。
    • 18.
      播告释义:布告,遍告。《书·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孔 传:“王布告人以所修之政,不匿其指。”宋 曾巩《辞中书舍人状》:“窃以 唐 虞 三代之君兴造政事,爵德官能之际,所以播告天下,训齐百工,必有詔号令命之文,达其施为建立之意。”《元典章·诏令一·上尊号诏》:“属兹大庆,宜布宽条,兹用播告中外,凡尔有众,自今以始,各务维新。”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当以某经试士,能背诵否,某史试士,能言否。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
    • 19.
      暗诵释义:默诵;背诵。
    • 20.
      死记硬背释义:常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记忆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一个反复死记硬背的傲慢少年。

背诵造句

1.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2.没有背诵过课文却说背过了,这就叫掩目捕雀,自欺欺人。

3.三岁的小表妹能背诵出十几首唐诗。

4.在纸上写下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看着这个提示背诵,会事倍功半。

5.学语文背诵很重要,学句子积累各种句型也很有必要,我下面的这些,仅供你参考。

6.这孩子天生聪明,三岁就能背诵古诗。

7.这个小女孩虽只有五岁,却能背诵数十篇唐宋诗文,说起话来也出口成章,令人嘖嘖称奇。

8.妈妈每天晚上都要检查我的课文背诵

9.理解意义加死记硬背,除此之外没别的方法。只要你有了兴趣再加上勤记,才能熟练背诵

10.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要背诵下来。

11.老师很有感情地背诵了几首唐诗。

12.背诵的东西多了,自己造句子也就不是难事了。

13.还不如背诵句子或者文章来的实惠。

14.读书使人明理,温故使人知新,背诵使人自省。

15.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16.跑步使人身体健康,学习使人增加知识,背诵能使记忆加深。

17.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8.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背诵一些古典诗词是必要的,不能因为难就望而却步。

19.老婆婆目不识丁,但歌仔戏文却可全本地背诵

20.一个真正懂得读书的人,要能读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才不会陷入只背诵词章文句,而不明书中真理。

背诵(beis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背诵是什么意思 背诵读音 怎么读 背诵,拼音是bèi sòng,背诵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背诵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