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口 [jiā kǒu]
1. 指家人的口粮。家属;家中人口。
家口 引证解释
⒈ 指家人的口粮。
引《列子·黄帝》:“宋 有 狙公 者,爱狙,养之成羣,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⒉ 家属;家中人口。
引《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明日復欢会,然后各罢”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英雄记》:“布 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 益德 兵,获 备 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北齐书·杨愔传》:“於是乃以天子之命下詔罪之,罪止一身,家口不问。”
《红楼梦》第一〇一回:“做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保佑家口安寧,亡者升天,生者获福。”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我只身一人,这里没有家口,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回老家喝粥去。”
国语词典
家口 [jiā kǒu]
⒈ 家中的人口。
引《南史·卷四五·张敬儿传》:「虑不复外出,乃迎家口悉下至都。」
家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起子释义:谓一伙;一群。 《红楼梦》第九十回:“大哥哥这几年在外头相与的都是些什么人,连一个正经的也没有,来一起子,都是些狐群狗党!”《儿女英雄传》第三回:“纔来了一起子从 张家口 贩皮货往 南京 去的客人,明日也打这路走。”梁斌《播火记》第二卷二八:“一起子游击队员们,把脊梁靠在墙上。”
- 2.
二荒地释义:指种过而又荒了的地。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咱家败下来了,一年到头,除开家口的吃粮,家里就象大水漫过的二荒地似的。”原注:“种过的地又荒了,叫二荒地。”
- 3.
养家人释义:⒈赖以赡养家口的人。 ⒉特指丈夫。
- 4.
养家儿释义:赖以赡养家口的儿子。
- 5.
分田释义:⒈划分土地给耕者耕种;分配土地。 《孟子·滕文公上》:“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穀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⒉分取田地所产之物。《汉书·食货志上》:“汉 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什税五也。”颜师古 注:“分田,谓贫者无田而取富人田耕种,共分其所收也。”
- 6.
南厂村释义: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丰元店乡辖村。
- 7.
南安寺塔释义:南安寺塔位于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城南门内西侧,始建于北魏,后存为辽代重建物。
- 8.
印票释义:旧时官方颁发的券证。《清会典事例·户部·给印票执照》:“雍正 十三年定:凡八旗在京官员兵丁閒散另住户下人等,均令该佐领给与印票,开明各年貌家口,以备街道步军尉查验。”《清史稿·食货志一》:“乾隆 二十八年,定各省棚民单身赁垦者,令於原籍州县领给印票,并有亲族保领,方准租种安插。”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完粮奖励》:“有能急公将本年钱粮完半者,本县给与印票,免今年杂差之半。”
- 9.
口册释义:户口册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贼营各条》:“贼造各兵家口册,如:写母某氏,即写‘母某大妹’,妻写‘某二妹’。”
- 10.
口北释义:长城以北的地方,主要指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也叫口外。
- 11.
口皮释义:内蒙古 所产之兽皮。 因其以 张家口 为集散地,故名。
- 12.
口碱释义:指我国 河北 张家口 一带所产的天然碱。
- 13.
口累释义:⒈家眷;家口。 ⒉指生计,生活负担。
- 14.
口蘑释义:真菌的一种,有白色肥厚的菌盖,多生在牧场的草地上,可以吃。张家口一带出产的最著名。
- 15.
口角释义:⒈嘴边:口角流涎。口角生风(形容说话流利)。另见kǒujué。⒉争吵: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儿就和人家口角起来。另见kǒujiǎo。
- 16.
台站释义:旧时我国边远地区所设置的一种类似驿站的机构。 如 张家口、喜峰口、独石口、古北口、杀虎口 等地都曾设置过台站。
- 17.
啸咏释义:⒈见“啸咏”。⒉亦作“啸咏”。犹歌咏。《晋书·阮孚传》:“窃以今王莅镇,威风赫然……正应端拱啸咏,以乐当年耳。”唐 谷神子《博异志·刘方玄》:“唯闻厅西有家口语言啸咏之声,殆不多辨。”宋 苏轼《与张朝请书》之三:“新春海上啸咏之餘,有足乐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宫中有玉树一株,围可合抱……叶类碧玉,厚一钱许,细碎有浓阴,常与女啸咏其下。”
- 18.
圪鎏释义:“圪鎏”音:ge liu;英:Bend 英音:[;bend];美音:[;bɛ;nd];河北省张家口及各县市地方方言,特指弯曲不直的形状。有时也被用作绰号,形容该人为人平和、容易相处。
- 19.
堡子里释义:是张家口堡的俗称。
- 20.
存济释义:⒈救济;救助。《北史·房景远传》:“景远 字 叔遐,重然诺,好施与,频岁凶俭,分赡宗亲,又於通衢以饲饿者,存济甚众。”元 无名氏《刘弘嫁碑》第四折:“当日无倚之时,投奔於伯伯门下,蒙伯伯收留存济。”《明史·陈锐传》:“淮 扬 饥疫,煮糜施药,多所存济。”清 吴伟业《咏古》诗之六:“破家相存济,百口同安危。”⒉过活;度日。《周书·宣帝纪》:“闰月乙亥,詔 山东 流民新復业者,及 突厥 侵掠家口破亡不能存济者,竝给復一年。”宋 范仲淹《奏乞免关中支移二税》:“数年以来,科率百端,民力大困,州县督责,不能存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