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令 [míng lìng]
1. 指帝王的命令。明文宣布的命令。
明令 引证解释
⒈ 指帝王的命令。
引《孔丛子·陈士义》:“君辱貺之而问以政事,敢不敬受君之明令?”
《晋书·戴邈传》:“臣以闇浅,不能远识格言;奉诵明令,慷慨下风,谓宜以三时之隙渐就修建。”
⒉ 明文宣布的命令。
引鲁迅 《书信集·致王志之》:“什么明令缉凶之类,都是骗人的勾当。”
国语词典
明令 [míng lìng]
⒈ 公开发布或明文宣布的命令。
引《晋书·卷六九·戴若思传》:「奉诵明令,慷慨下风,谓宜以三时之隙渐就修建。」
明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贯道释义:会道门之一。起源于 山东。初名“东震堂”,后 路中一 承办道务,取《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改名“一贯道”。1925年 路 死后,由 张光璧 继承。抗 日 战争期间,张 投靠 日本 帝国主义并为其效劳。日本 投降以后,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利用。解放后,人民政府明令予以取缔。周立波《诸葛亮会》:“咱们得时刻留心,抓了这些,说不定还有。碰到形迹可疑的人,得赶紧报告。他们闹一贯道,什么道门的,都是遮眼法。”
- 2.
例禁释义:法规明令禁止的事情:有干例禁。
- 3.
取缔释义:明令禁止或取消:取缔邪教组织。
- 4.
宣付释义:⒈宋 元 以来谓皇帝的诏令交付外廷官署办理。《宋史·礼志二四》:“通事舍人引 鋹 就献俘位,将校等诣楼前舞蹈讫,次引露布案诣楼前北向,宣付中书门下,如宣制仪。”《明史·奸臣传·阿合马》:“阿合马 所用部官,左丞 许衡 以为多非其人,然已得旨咨请宣付,如不与,恐异日有辞。”⒉明令交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这件事已经由督、抚、学三大宪联衔出奏,请宣付史馆,大约可望准的。”按,清 和 民国 设国史馆,当时规定凡有特殊功绩或足为后世楷模者,由皇帝或政府将其生平事迹交国史馆立传,谓之宣付史馆。
- 5.
并列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史记·三王世家》:“盖闻 周 封八百,姬姓 并列,或子、男、附庸。”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是以三王异道而共昌,五霸殊风而并列。”宋 梅尧臣《凌霄花赋》:“当是时将恐摧为朽荄,不復萌蘖,岂得与百卉并列也耶?”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按察司》:“故《大明令》按察司、都察院并列,不视之为外官也。”
- 6.
排铳释义:同“排枪”。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道光 二十一年,西人踞吾郡,掠耕牛为粮。一酋方屠牛,忽一牛突起,角出酋肝肠……十餘辈莫能制,乃列陈排銃与牛战。”《光明日报》10:“当地渔民、猎户,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排铳,猎杀黑鹳一只、白鹳六只、天鹅二百多只。”
- 7.
明令释义:明文宣布的命令:明令禁止。明令实施。
- 8.
显黜释义:明令贬黜。《晋书·庾纯传》:“陵上无礼,悖言自口,宜加显黜,以肃朝伦。”《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愿詔大臣按劾诸路监司不勤王者,与夫号为勤王而灭裂者,悉加显黜,以为将来误国忘君之戒。”
- 9.
正五九释义:指正月、五月、九月。其说本于佛教“三长斋月”之说。谓“正五九月,冥界业镜轮照 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见 宋 元照《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之三。僧人在此三月中,严持斋戒,过午不食。民间遂有“正五九”月行善不杀生之俗。至 唐 武德 年间朝廷始明令正、五、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杀。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七:“正五九仕宦者不交印,俗忌牢不可破。”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正五九不上官,自 唐 以来,有此忌矣。”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正五九月》。
- 10.
班扬释义:⒈犹宣扬。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广宣恩信,班扬符赏。”三国 魏 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奉遵科教,班扬明令。”⒉汉 班固 和 扬雄 的并称,二人以擅辞赋著名。南朝 宋 王僧达《祭颜光禄文》:“义穷几彖,文蔽 班 扬。”唐 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班 扬 名甚盛,嵇 阮 逸相须。”明 张居正《祭秦白崖先生文》:“揖 班 扬,掩 陆 谢。”沉德镛《杜子美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纪念赋此以申私仰》诗:“异代 班 扬 原并驾,旧时 高 李 共登臺。”
- 11.
申勒释义:明令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