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察 [shěn chá]
1. 仔细地察看。
例审察详情。
英[ study carefully; ]
2. 审查。
英[ examine; ]
审察 引证解释
⒈ 明察;仔细考察。
引《管子·版法解》:“故能审察,则无遗善,无隐姦。”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由拾遗公而使天子不尽得良臣,君子不尽得显位,庶人不尽得惠利,其害不为细,必望审察而远思之。”
清 唐甄 《潜书·卿牧》:“虽有所蔽,形於别奏,流於謡谚……皆可审察而知之。”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⒉ 明晰。
引汉 刘向 《说苑·臣术》:“君耳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
⒊ 犹审查。
引《再生缘》第二六回:“如有番营奸细者,立时审察与追拿。”
国语词典
审察 [shěn chá]
⒈ 详细勘验检查。。也作「审查」。
例如:「审察提案」、「审察属实」
⒉ 详细观察。
例如:「审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
近打量
审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审释义:⒈不察;未审察。 ⒉不知。⒊指不清楚。⒋不慎重;不周密。⒌不准,不确。
- 2.
东走迷释义:《韩非子·说林上》:“慧子 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 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本谓同一行为,目的各异。后以“东走迷”谓形似实异的迷人现象。
- 3.
五听释义: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
- 4.
写形释义:⒈谓从外形审察病人。⒉画像,图写形貌。
- 5.
厘比释义:分辨;审察。
- 6.
听察释义:语本《周礼·秋官·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后因以“听察”谓探听审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 膺 等投身彊御,毕力致罪,陛下既不听察,而猥受譖诉,遂令忠臣同愆元恶。”《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兰成 亦与其徒负担蔬米、烧器,诈为抄者,择空而行听察,得其号及主将姓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倾耳佇立,若有听察。”
- 7.
善详释义:谓详加审察。语出《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 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宋书·武帝纪上》:“此宜善详之,云何卒尔便答!”
- 8.
喜梦释义:指睡眠多梦。由心气虚衰,神不安舍,亦有脏腑阴阳不和,影响心神所致。治疖宜审察病情,一般多用养心安神。
- 9.
圆鉴释义:周密地审察。
- 10.
垂察释义:俯察,赐予审察。
- 11.
复看释义:审察;察看。
- 12.
大齐释义:⒈犹大同。谓使完全齐同。《荀子·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梁启雄 简释引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天下之大齐,谓天下之大同也。”⒉最大的定限。《列子·杨朱》:“百年,寿之大齐。”⒊大体的界限。章炳麟《国故论衡中·文学总略》:“以文辞、学説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 13.
天人共鉴释义:鉴:审察。 天公、众人皆可审察。表示诚实无欺。
- 14.
审决释义:⒈见“审决”。⒉亦作“审决”。审察决定。宋 曾巩《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使省书审决:某当属郎、员外郎;某当属尚书、侍郎;某当属令、僕射,各以某所属,预为科别。”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二·新郑论事矛盾》:“高公 主笔审决,在 隆庆 四年九月。”清 侯方域《豫省试策三》:“天子又不即裁其可否,下之六卿。六卿审决矣,又復得请,而后下之。”
- 15.
审别释义:审察辨别。
- 16.
审势释义:审察形势。
- 17.
审择释义:审察选择。
- 18.
审敌释义:审察敌情。
- 19.
审知释义: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
- 20.
审覆释义:审查;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