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氏族 氏族的意思
shì

氏族

简体氏族
繁体
拼音shì zú
注音ㄕˋ ㄗ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ì zhī,(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组词】:神农氏。太史氏。摄氏表。(1) 〔阏(yān)氏〕见“阏”。(2) 〔月氏〕见“月”。

zú,(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组词】:族规。族长。家族。(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组词】:种族。(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组词】:民族。(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组词】:宗族。氏族。部族。(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组词】:芳香族。(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组词】:族灭。(7) 聚合,集中。【例句】:云气不待族而雨。

基本含义

指同族同宗的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

氏族的意思

氏族 [shì zú]

1. 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氏族内部禁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和集体消费。

[clan;]

氏族 引证解释

⒈ 宗族。

汉 班彪 《王命论》:“故 刘氏 承 尧 之祚,氏族之世,著于 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
宋 苏轼 《眉州远景楼记》:“吾州之俗……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
清 顾炎武 《裴村记》:“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於 唐。”

⒉ 宗族谱系。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秦 府仓曹 李守素 尤諳氏族,时人号为‘肉谱’。”
《新唐书·儒学传中·殷践猷》:“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大历 已后,专学者有 蔡广成 《周易》……天文则 徐泽,氏族则 林寳。”

⒊ 指姓。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氏族》:“战国 时人,大抵犹称氏族, 汉 人则通谓之姓。”
《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旗人彼此相见,不问氏族,先问台甫。”

⒋ 原始社会中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体。其内部实行禁婚,集体公有生产资料,集体生产,集体消费。


国语词典

氏族 [shì zú]

⒈ 一个单系的继嗣群,通常是共财的、外婚的或地域化的亲属团体。成员相信共有一位创始的祖先,但其正确的谱系关系已无法追溯。

⒉ 姓氏宗族的分系,分开来称为「氏」、合称为「族」。

《文选·班彪·王命论》:「是故刘氏承尧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


氏族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家族释义: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 2.
      部落释义:原始社会中几个相互通婚的氏族的联合组织。 通常都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和习惯。到原始社会末期,有些地区又由若干部落结成部落联盟。

氏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千八百担释义:短篇小说。吴组缃作。1939年发表。宋氏义庄的管事宋柏堂在颗粒无收的荒年,榨取了佃户一千八百担稻谷。宋氏族人为分掉这些谷子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前来抢粮,宋氏族人乱作一团。作品通过活泼流畅的对话,刻画了地主豪绅的丑态。
    • 2.
      严氏谱牒释义:湖南省安化县温塘严氏族谱部分“源流总系”。
    • 3.
      乡族释义:家乡氏族。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人》:“细审小人出处,初不敢言;固詰之,始自述其乡族。”
    • 4.
      五总龟释义:唐 殷践猷 博学多文,贺知章 称其为“五总龟”。 唐 颜真卿《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 殷践猷 ﹞博览群言,尤精《史记》《汉书》百家氏族之説,至於阴阳数术医方刑法之流,无不该洞焉。与 贺知章、陆象先,我伯父 元孙、韦述 友善,贺 呼君为五总龟,以龟千年五聚,问无不知也。”参阅《新唐书·殷践猷传》。
    • 5.
      井上氏释义:日本的一个氏族。
    • 6.
      仰韶文化释义:也叫彩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约六千年,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和中游。1921年在河南渑(miǎn)池仰韶村首次发现,故名。后陆续在西北、华北等地发现多处。其中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发现最有代表性。这时期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渔猎为辅,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
    • 7.
      侍妾释义: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姻制度。即女儿出嫁时,岳家必须以同姓侄女辈陪嫁。
    • 8.
      侯史释义:复姓。《汉书·杜延年传》:“治 燕王 狱时,御史大夫 桑弘羊 子 迁 亡,过父故吏 侯忠吴。”颜师古 注:“姓 侯史,名 吴。”参阅《通志·氏族四》。
    • 9.
      先縠释义:复姓。见《通志·氏族五》。
    • 10.
      八姓释义:⒈祝融 之后的八姓,即 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国语·郑语》:“祝融 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於 周 未有侯伯。”韦昭 注:“八姓,祝融 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也。”⒉晋 八姓,即 栾、郤、胥、原、狐、续、庆、伯。《左传·昭公三年》:“欒、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杜预 注:“八姓,晋 旧臣之族也。”⒊北魏 八姓,即 穆、陆、贺、刘、楼、干、嵇、尉。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氏族》:“八姓(后魏):穆、陆、贺、刘、楼、干、嵇、尉。”⒋五代
    • 11.
      公社释义:⒈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一种结合形式,如氏族公社等。在阶级社会中也保持了很长一个时期。⒉欧洲历史上的城市自治机关,如法国、意大利等国早期的公社。它是资产阶级政权的初级形式。⒊无产阶级政权的一种形式,如法国1871年的巴黎公社,我国1927年的广州公社。⒋特指人民公社。
    • 12.
      六族释义:⒈指 西周 初,周 王分给 鲁国 的 殷 民六族。《左传·定公四年》:“殷 民之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 周公,用即命于 周,是使之职事于 鲁,以昭 周公 之明德。”⒉指 春秋 时 晋国 之六卿。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氏族·晋六族》:“晋 六族又曰六卿:赵、范、知、中行、魏、韩。”⒊指六亲。《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意寤,由是 仁杰 六族皆免。”
    • 13.
      别族释义:⒈从原来的氏族、家族中分离出去。⒉某一氏族的分支。⒊区别氏族。
    • 14.
      别部释义:⒈犹偏师。主力部队之外协同作战的部队。⒉氏族的分支。
    • 15.
      北唐释义:⒈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名。 《逸周书·王会》:“北唐 以閭,閭似隃冠。”孔晁 注:“北唐,戎之在西北者。”《竹书纪年》卷下:“周穆王 八年春,北唐 来宾,献一驪马,是生騄耳。”⒉复姓。汉 有 北唐子真。见《通志·氏族三》引《英贤传》。
    • 16.
      十六族释义:指古代传说的 高阳氏 的后代八恺和 高辛氏 的后代八元,为 舜 向 尧 推荐的十六个贤臣。因其各有大功,皆赐氏族,故称。也称十六相。《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檮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篤、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愷。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於 尧,尧 不能举。舜 臣 尧,举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 17.
      博尔衮姓释义: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博尔济吉特博尔衮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 18.
      博都哩姓释义:姓氏,源于鄂温克族,出自唐朝末期靺鞨族“通用三十姓”之粟末部孛术律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 19.
      原始公社释义: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阶段的社会组织,延续了数十万年。 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参看〖原始社会〗。
    • 20.
      原始社会释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从原始群的形成开始,经过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直至原始公社的解体。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后被奴隶社会所取代。

氏族(shiz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氏族是什么意思 氏族读音 怎么读 氏族,拼音是shì zú,氏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氏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