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士族 士族的意思
shì

士族

简体士族
繁体
拼音shì zú
注音ㄕˋ ㄗ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ì,(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组词】:士族。士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组词】:士子。士民。学士。(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组词】:士女。(4) 对人的美称。【组词】:志士。烈士。女士。(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士卒。士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组词】:医士。护士。(7) 姓。

zú,(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组词】:族规。族长。家族。(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组词】:种族。(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组词】:民族。(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组词】:宗族。氏族。部族。(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组词】:芳香族。(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组词】:族灭。(7) 聚合,集中。【例句】:云气不待族而雨。

基本含义

士族指的是有世袭爵位或高等职位的贵族阶层。

士族的意思

士族 [shì zú]

1. 又称“世族”。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士族势力在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消亡。

士族 引证解释

⒈ 世族。 东汉 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士族制度于 南北朝 时最盛,至 唐 末渐趋消亡。

《晋书·许迈传》:“许迈 字 叔玄,一名 映,丹阳 句容 人也。家世士族,而 迈 少恬静,不慕仕进。”
《北史·裴让之传》:“杨愔 每称叹曰:‘ 河东 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晋王 下教置百官,於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

⒉ 泛指读书人,士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近在 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朱滔 括兵,不择士族,悉令赴军。自閲於毬场,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 滔 召问之曰:‘所业者何?’曰:‘学为诗。’问:‘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内诗,援笔立成。”


国语词典

士族 [shì zú]

⒈ 南北朝重门阀,缙绅之家,自成一特殊阶级,以别于庶民,称为「士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皆享有特权。

《晋书·卷八〇·王羲之传》:「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北史·卷三八·裴佗传》:「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


士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反释义:完全反过来。《新唐书·孟简传》:“代 李逊 为 浙东 观察使。逊 抑士族,右编人,至恣横不检。及 简,一反之,农估兼受其弊,时谓两失之。”毛泽东《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今后将一反过去二十年先乡村后城市的方式,而改变为先城市后乡村的方式。”朱丹《画外随笔》:“解放后,老人一反过去的习惯,常常出门拜客,参与社会活动。”
    • 2.
      五姓七族释义:唐朝初期的士族家族代表,五个姓氏,七个家族,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 3.
      优借释义:⒈优待,借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晋 朝南渡,优借士族,故 江 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时 吒利 初立功,代宗 方优借。”⒉宽容,宽假。《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夏州 边镇,朝廷向来每加优借,府州 褊小,得失不繫重轻,且宜抚諭 彝兴,庶全大体。”宋 司马光《辞入对小殿札子》:“以臣劝君,其罪至大,緃陛下优借,而天威咫尺,恐陨越随之。”
    • 4.
      侨寄法释义:两 晋 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 王导 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 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 5.
      南朝官印释义:刘裕是东晋时小军官,出身低级士族,由于勇悍善战、纪律严明,屡立大功,深得民心。
    • 6.
      地望释义:⒈魏晋以下,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垄断地方选举等权力,一姓与其所在郡县相联系,称为地望。 ⒉指地理位置。
    • 7.
      士姓释义:士族。指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享有特权的豪门大姓。
    • 8.
      士望释义:⒈指门第。《新唐书·严砺传》:“即拜本道节度使。詔下諫议大夫、给事中、补闕、拾遗合议,皆以为‘礪 资浅,士望轻,不宜授节制’,帝不从。”参见“士族”、“地望”。⒉犹众望。《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仲淹 放逐数年,陕西 用兵,帝以 仲淹 士望所属,拔用护边。”
    • 9.
      士籍释义:⒈魏 晋 南北朝 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 参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⒉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 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⒊明 洪武 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 代称进士登科记,宋 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 10.
      士胄释义:士族;阀阅世家子弟。
    • 11.
      属名释义:谓 南北朝 时各地民众为避免重役而投靠士族作附隶。
    • 12.
      崔卢释义:自 魏 晋 至 唐 代,山东 士族大姓有 崔 氏、卢 氏,长期居高显之位。
    • 13.
      新门释义:新的士族。
    • 14.
      殷厚释义:殷实,富裕。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旧唐书·陈少游传》:“少游 十餘年间,三总大藩,皆天下殷厚处也。”
    • 15.
      清资释义:魏 晋 至 唐 时多由士族担任的清贵官职。
    • 16.
      百家谱释义:南朝 梁 时所编的士族世系谱。
    • 17.
      私附释义:指 晋 南北朝 时世家豪族挟藏的依附人口。 《晋书·山涛传》:“时 江 左初基,法禁宽弛,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南齐书·刘怀珍传》:“怀珍 北州旧姓,门附殷积,启上门生千人充宿卫,孝武 大惊,召取 青 冀 豪家私附得数千人,士人怨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士族﹞这种特权之一是‘挟藏户口,以为私附’,即并若干户为一户,士族出名作户主。户主势力愈大,所附私户数也愈多…… 东晋 时 山遐 作 馀姚 令,到县八十日,即查出私附一万余人。”
    • 18.
      舆皂释义:亦作“舆皁”。古代十等人中两个低微等级的名称。因用以泛称贱役;贱吏。《宋书·竟陵王诞传》:“驱迫士族,役同舆皁。”《周书·文帝纪上》:“贼臣 高欢,器识庸下,出自舆皂,罕闻礼义。”明 宋濂《燕书》之九:“恳其人购以归,骄其比邻,矜其舆皁,自以为无敌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则今之办外交者,出其细弱,与彼之舆皂相殷勤。”
    • 19.
      衣冠南渡释义:⒈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⒉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 20.
      赞説释义:⒈赞美称颂。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誂撆 邢 魏 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讚説,便击牛釅酒,招延声誉。”⒉诵读讲说。清 龚自珍《大誓答问第十一》:“刘向《别録》:武帝 末,民间献《大誓》,使博士讚説之,数月,皆起传以教人。”。。赞扬评说。宋 洪迈《容斋随笔·曹操用人》:“荀彧、荀攸、郭嘉 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説。”

士族(shiz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士族是什么意思 士族读音 怎么读 士族,拼音是shì zú,士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士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