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 [xīn fǎ]
1. 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
2. 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
4. 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心法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
引唐 李华 《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自 菩提达摩 降及 大照禪师,七叶相乘,谓之七祖,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俞紫芝 ﹞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图心法,所至翛然,而工于作诗。”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然神仙一辈,叫做会中人,再不消甚么口诀,甚么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
⒉ 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
⒊ 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引宋 朱熹 《<中庸>章句》:“此篇乃 孔 门传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 孟子。”
宋 蔡沉 《<书经集传>序》:“精一执中, 尧、舜、禹 相授之心法也。”
国语词典
心法 [xīn fǎ]
⒈ 宋儒指传心养性的方法。
引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 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⒉ 禅宗称禅师不经由语言、文字的方式所授予弟子的佛法。
引唐·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 德云禅师碑〉:「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⒊ 佛教用语。将属于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现象归为一类,称为「心法」。有时也专指眼、耳、鼻、舌、身、意的认识作用。
心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消释义:中医病名。指消渴病中的上消、中消和下消。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一·消渴》:“消渴,上消少食,中消多食,下消小便如膏油。”《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消渴总括》:“试观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尽热乾,饮多尿少浑赤热,饮少尿多清白寒。”注:“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三消皆燥热病也。”
- 2.
五位百法释义:佛教语。唯识宗说明一切现象的五类一百种概念。即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以及无为法六种。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 3.
产门释义:妇女的阴户;产妇的阴门。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门不闭证治》:“产门不闭由不足,初产因伤必肿疼,不足十全大补治,甘草汤洗肿伤平。”
- 4.
人如饮水释义:泛指自己经历的事,知道感受,(旁人)不宜明说(谴责/评说)。 出自《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 5.
传心释义:⒈佛教禅宗指传法。初祖达摩来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谓法即是心,故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见唐希运《传心法要》。⒉指儒家的道统传授。
- 6.
吐舌释义:⒈伸出舌头。由内热而引起的一种病状。《汉书·丙吉传》:“吉 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县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无知者。”《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吐舌》:“吐长收缓名吐舌,皆是心经有热成,面红烦渴溺赤涩,泻心导赤服即寧。”⒉惊奇貌;惊恐貌。唐 韩愈《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上:“寧阳 乃下令:‘军士有夺人财物者斩。’三军皆吐舌。”清 钱泳《履园丛话·报应·孽报》:“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时疫,兄弟叔侄
- 7.
大衄释义:⒈中医名词。指九窍一齐出血。《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总括》:“九窍出血名大衄。”⒉指军队受重创。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土司·老挝反覆》:“宣德 二年,南征大帅 安远侯 柳升 卒於军,保定侯 梁铭 战死,王师大衄。”
- 8.
季胁释义:胁下小肋骨。《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脇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张隐庵 集注:“季脇,两脇之下杪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胸背部》:“﹝胸骨﹞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脇;脇下小肋骨名曰季脇,俗名软肋。”
- 9.
季脇释义:胁下小肋骨。《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旁,则季脇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张隐庵 集注:“季脇,两脇之下杪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胸背部》:“﹝胸骨﹞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脇;脇下小肋骨名曰季脇,俗名软肋。”
- 10.
尸疰释义:⒈同“尸疰”。《梁书·孝行传·韩怀明》:“年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輒危殆。”⒉亦作“尸注”。中医病名。痨瘵病。即肺结核。病程缓慢且相互传染。《南史·徐嗣伯传》:“常有嫗人患滞冷,积年不差。嗣伯 为之诊曰:‘此尸注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灸中恶穴歌》:“尸疰客忤中恶病,乳后三寸量準行。”
- 11.
心法释义:⒈佛教语。 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⒉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⒊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 12.
心王释义:佛教语。指法相宗所立五位法中的心法。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与心所有法相对。见《百法明门论》。亦泛指心。心为三界万法之主,故称。
- 13.
拘制释义:⒈拘禁;系缚。 汉 焦赣《易林·讼之巽》:“执囚束缚,拘制於吏。”《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詔吏人遭饥乱及为 青 徐 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三国 魏 阮籍《猕猴赋》:“婴徽纆以拘制兮,顾西山而长吟。”宋 吴淑《江淮异人录·耿先生》:“而明於道术,能拘制鬼魅。”⒉一种伤骨科医疗方法。捆缚身体的某一部位,使它得到固定。《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器具总论》:“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綫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於竹圈及四足之上。用於膝盖,虽
- 14.
攒竹释义:⒈削竹胶合。⒉指削竹胶合成的棒、柄。⒊人体穴位名。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穴歌》。
- 15.
无轨释义:⒈没有车行的轨迹。 汉 蔡邕《述行赋》:“路阻败而无轨兮,涂泞弱而难遵。”⒉没有常规或定则。晋 潘岳《闲居赋》:“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効当年之用。”宋 黄庭坚《东坡居士墨戏赋》:“惟天才逸羣,心法无轨;笔与心机,释冰为水。”
- 16.
暗经释义:中医谓女子无月经现象而仍能生育为“暗经”。《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月经之常》:“一年一至为避年,一生不至孕暗经。”注:“有一生不行而依然能孕育,谓之暗经者,此所禀之不同,而亦非病,不须治也。”
- 17.
束骨释义:⒈谓制约或聚集骨骼。⒉中医针灸穴位名。参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六府井荥俞原经合歌》。
- 18.
气海释义:⒈经络穴位名。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属任脉经。针灸本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虚弱等症。《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任脉分寸歌》:“脐下寸半气海全。”注:“从石门上行,在脐下一寸五分宛宛中,气海穴也。”⒉人体部位名,宗气所聚处。膻中为上气海,丹田为下气海。《灵枢经·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新唐书·柳公度传》:“公度 善摄生,年八十餘,有彊力。常云:‘吾初无术,但未尝以气海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气佐喜怒耳。’”《云笈七籤》卷五九:“气海,即元气之根本也。”
- 19.
淋血释义:中医病名。患者尿中带有脓血。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沙随先生 绍兴 丙午苦淋血之疾,两年不愈。”《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治法》:“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溺血名。”
- 20.
炙煿释义:⒈熏烤。亦比喻折磨。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浑身遍体,星星开剥,儘着他炙煿烹炮。”《水浒传》第一○四回:“﹝ 段三娘 ﹞十五岁时,便嫁个老公,那老公果是坌蠢,不上一年,被他炙煿杀了。”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灯下有唱卖鑪鸭者,从兄 万周 买之,乃尽食其肉而完其全骨,内传以泥,外糊以纸,染为炙煿之色。”⒉指烘烤煎炒的食物。《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腹部》“中脘疽”注:“此证一名胃疽……由过食炙煿,以致胃腑火毒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