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一问 一问的意思
wèn

一问

简体一问
繁体一問
拼音yī wèn
注音ㄧ ㄨ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ī,(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组词】:专一。一心一意。(3) 全;满。【组词】:一生。一地水。(4) 相同。【组词】:一样。颜色不一。(5) 另外的。【例句】:蟋蟀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组词】:算一算。试一试。(7) 乃;竞。【组词】:一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组词】:统一。整齐划一。(9) 或者。【组词】:一胜一负。(10) 初次。【组词】:一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wèn,(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组词】: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2) 为表关切而询问。【组词】:慰问。问候。问长问短。(3) 审讯,追究。【组词】:审问。问案。唯你是问。(4) 管,干预。【组词】:概不过问。(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例句】:我问他借几本书。(6) 姓。

基本含义

一次询问或提问

一问的意思

一问 [yī wèn]

1. 问候一次。询问一下。一个问题。访问一次。

一问 引证解释

⒈ 问候一次。

《礼记·内则》:“妾将生子,及月辰,夫使人日一问之。”
《管子·入国》:“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

⒉ 询问一下。

唐 李白 《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⒊ 访问一次。

元 方回 《雪中忆昔》诗:“扁舟一问桃源路,治乱当时自此分。”

⒋ 一个问题。

《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拟申一问,师还对否?”
《朱子语类》卷二:“季通 尝设一问。”


一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得之愚释义:谦辞。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一点见解。《史记·淮阴侯列传》:“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2.
      一淘释义:⒈疏浚一次。《宋史·苏轼传》:“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三淘,为民大患。”⒉方言。犹一起。《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一问是 仇老 一淘,就领了进去。”《海上花列传》第三回:“碰着 王老爷 末,同俚一淘来。”茅盾《第一个半天的工作》:“老胖 又和 小李 一淘去吃饭了。”⒊方言。一伙;一群。《海上花列传》第四八回:“陆里来一淘小把戏?”
    • 3.
      一问一临释义:古礼,君对士的疾病要慰问一次,对士的丧事要临吊一次,故称。《荀子·大略》:“君於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於士一问一临。”
    • 4.
      一问摇头三不知释义:犹一问三不知。
    • 5.
      三不知释义:原指对事情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一无所知,后泛指什么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
    • 6.
      专条释义:⒈专门的条款。 ⒉条约的一种,犹言专门条例、特别条例。其范围较普通条约为狭,一般仅限于某一问题,且常含继续及补充性质。
    • 7.
      书面声明释义:声明是外交文件的一种,通常是有一国政府、外交部门或其代表就某一问题事件阐述本国政府立场、观点、态度或主张尔发表的正式文件或发言。两国以上的政府或领导人共同发表的声明,称为“共同声明”或“联合声明”。
    • 8.
      再三考虑释义: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经过反复考虑。
    • 9.
      击叩释义:⒈《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孔颖达疏:“从读为舂者,舂谓击也,以为声之形容。言鐘之为体,必待其击,每一舂而为一容,然后尽其声。善答者亦待其一问,然后一答,乃尽説义理也。”后因以“击叩”喻发问求解。⒉见“击扣”。
    • 10.
      参考读物释义:必读书目以外的用以补充必读读物或便于弄明某一问题的辅助性书籍。
    • 11.
      存省释义:慰问;问候。《周礼·秋官·大行人》“间问以諭诸侯之志”汉 郑玄 注:“间问者,间岁一问诸侯,谓存省之属。”宋 王安石《与徐贤良书》:“罪逆苟活,向蒙贤者不以无状,远赐存省,区区哀感,所不可言。”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累年沉痼,众药备尝,曾微除愈之期,仅有苏醒之觉。故人玩于存省,或疑无他;医工莫知主名,可谓异疾。”
    • 12.
      对歌释义:双方一问一答地唱歌。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多流行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 13.
      开宗释义:⒈开始建立一支父系家族。 《逸周书·文政》:“管 蔡 开宗循王。”孔晁 注:“二叔开其宗族,循 镐京 之政,言从化也。”⒉开创某一教派或学派。南朝 梁 沉约《佛记序》:“开宗阐教,致之有渐。”⒊指创立某一教派或学派的人。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方耕、申受 为此派之开宗;定庵、默深 为此派之巨子。”⒋犹开头。清 俞樾《古文疑义举例·寓名例》:“且辞义血脉,文连旨环,而开宗题其端绪,餘章广而成之,非一问一答之势也。”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中国,和其馀那三个民族一样,在他开宗第一声歌里,便预告了
    • 14.
      归鸿释义: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三国 魏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四:“目送归鸿,手挥五絃。”唐 张乔《登慈恩寺塔》诗:“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宋 王安石《送陈景初》诗:“长安 何日到,一一问归鸿。”明 杨珽《龙膏记·酬咏》:“十年流落赋归鸿,谁傍昏衢驾烛龙。”
    • 15.
      排中律释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 指在肯定、否定之间必须择其一,不能两不可。也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同一意义上,对同一问题做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有一个是真的,非此即彼,不能都否定。如在“甲是乙”和“甲不是乙”这两个判断中,必须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没有第三种可能。违反这条规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 16.
      方案释义:进行工作的具 体计划或关于某一问题的规定:建厂方案。汉语拼音方案。
    • 17.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释义: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 18.
      款关释义:⒈叩关。《史记·商君列传》:“由余 闻之,款关请见。”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款,叩也。”⒉犹款塞。《南齐书·高帝纪上》:“遐方款关而慕义,荒服重译而来庭。”明 张居正《辽东大捷辞免加恩疏》:“西虏惊心,益谨款关之约。”⒊叩门。唐 元稹《春日》诗:“款关一问讯,为我披衣裳。”清 乐钧《耳食录·李齐娘》:“桃源 罗敬之,弱冠客 岳州,夜有女子款关而入,年可十八九。”
    • 19.
      活标本释义:比喻可以用作典型说明某一问题的很现实的事物。
    • 20.
      积迷释义:积久昏暗。明 袁宏道《第一问策》:“而或者以为积迷之阴,未可以一旦扫,则世岂有百年之暗,而不可以一炬销者乎?”

一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得之愚释义:谦辞。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一点见解。《史记·淮阴侯列传》:“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2.
      一淘释义:⒈疏浚一次。《宋史·苏轼传》:“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三淘,为民大患。”⒉方言。犹一起。《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一问是 仇老 一淘,就领了进去。”《海上花列传》第三回:“碰着 王老爷 末,同俚一淘来。”茅盾《第一个半天的工作》:“老胖 又和 小李 一淘去吃饭了。”⒊方言。一伙;一群。《海上花列传》第四八回:“陆里来一淘小把戏?”
    • 3.
      一问一临释义:古礼,君对士的疾病要慰问一次,对士的丧事要临吊一次,故称。《荀子·大略》:“君於大夫三问其疾,三临其丧,於士一问一临。”
    • 4.
      一问摇头三不知释义:犹一问三不知。
    • 5.
      三不知释义:原指对事情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一无所知,后泛指什么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
    • 6.
      专条释义:⒈专门的条款。 ⒉条约的一种,犹言专门条例、特别条例。其范围较普通条约为狭,一般仅限于某一问题,且常含继续及补充性质。
    • 7.
      书面声明释义:声明是外交文件的一种,通常是有一国政府、外交部门或其代表就某一问题事件阐述本国政府立场、观点、态度或主张尔发表的正式文件或发言。两国以上的政府或领导人共同发表的声明,称为“共同声明”或“联合声明”。
    • 8.
      再三考虑释义: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经过反复考虑。
    • 9.
      击叩释义:⒈《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孔颖达疏:“从读为舂者,舂谓击也,以为声之形容。言鐘之为体,必待其击,每一舂而为一容,然后尽其声。善答者亦待其一问,然后一答,乃尽説义理也。”后因以“击叩”喻发问求解。⒉见“击扣”。
    • 10.
      参考读物释义:必读书目以外的用以补充必读读物或便于弄明某一问题的辅助性书籍。
    • 11.
      存省释义:慰问;问候。《周礼·秋官·大行人》“间问以諭诸侯之志”汉 郑玄 注:“间问者,间岁一问诸侯,谓存省之属。”宋 王安石《与徐贤良书》:“罪逆苟活,向蒙贤者不以无状,远赐存省,区区哀感,所不可言。”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累年沉痼,众药备尝,曾微除愈之期,仅有苏醒之觉。故人玩于存省,或疑无他;医工莫知主名,可谓异疾。”
    • 12.
      对歌释义:双方一问一答地唱歌。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多流行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 13.
      开宗释义:⒈开始建立一支父系家族。 《逸周书·文政》:“管 蔡 开宗循王。”孔晁 注:“二叔开其宗族,循 镐京 之政,言从化也。”⒉开创某一教派或学派。南朝 梁 沉约《佛记序》:“开宗阐教,致之有渐。”⒊指创立某一教派或学派的人。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方耕、申受 为此派之开宗;定庵、默深 为此派之巨子。”⒋犹开头。清 俞樾《古文疑义举例·寓名例》:“且辞义血脉,文连旨环,而开宗题其端绪,餘章广而成之,非一问一答之势也。”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中国,和其馀那三个民族一样,在他开宗第一声歌里,便预告了
    • 14.
      归鸿释义:归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三国 魏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四:“目送归鸿,手挥五絃。”唐 张乔《登慈恩寺塔》诗:“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宋 王安石《送陈景初》诗:“长安 何日到,一一问归鸿。”明 杨珽《龙膏记·酬咏》:“十年流落赋归鸿,谁傍昏衢驾烛龙。”
    • 15.
      排中律释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 指在肯定、否定之间必须择其一,不能两不可。也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同一意义上,对同一问题做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有一个是真的,非此即彼,不能都否定。如在“甲是乙”和“甲不是乙”这两个判断中,必须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没有第三种可能。违反这条规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 16.
      方案释义:进行工作的具 体计划或关于某一问题的规定:建厂方案。汉语拼音方案。
    • 17.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释义: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 18.
      款关释义:⒈叩关。《史记·商君列传》:“由余 闻之,款关请见。”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款,叩也。”⒉犹款塞。《南齐书·高帝纪上》:“遐方款关而慕义,荒服重译而来庭。”明 张居正《辽东大捷辞免加恩疏》:“西虏惊心,益谨款关之约。”⒊叩门。唐 元稹《春日》诗:“款关一问讯,为我披衣裳。”清 乐钧《耳食录·李齐娘》:“桃源 罗敬之,弱冠客 岳州,夜有女子款关而入,年可十八九。”
    • 19.
      活标本释义:比喻可以用作典型说明某一问题的很现实的事物。
    • 20.
      积迷释义:积久昏暗。明 袁宏道《第一问策》:“而或者以为积迷之阴,未可以一旦扫,则世岂有百年之暗,而不可以一炬销者乎?”

一问造句

1.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恼火。

2.有的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问三不知。

3.一问题早说过了,就不要旧调重弹了。

4.此人一问三不知,很难得到什么线索。

5.法官问张三,你说案发那天你不在家,那为什么在现场留下了你的足印?这一问使张三张口结舌,久久回答不上。

6.一问到这件事,他就支吾其词,恐怕其中有什么隐情。

7.我们一问到他的家庭时,他总是闭口不言。

8.围绕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9.一问,她的脸顿时红得像鸡冠子,一个劲儿地傻笑,话儿也吐不出来。

10.关于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已在公报中申明了自己的立场。

11.你给我一个直截了当的回答,不要回避这一问题。

12.上车睡觉,下车拉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13.终将渐行渐远,我还是要问一问

14.拨打运营商电话一问就什么都解决了,或者通过网上营业厅自己查看账单也可以一清二楚。

15.老师向一位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可是这位学生却一问三不知。

16.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专家众说纷纭。

17.我倒要问一问,堂堂的武成王,敢不敢与他们对簿公堂?

18.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大处着眼。

一问(yiw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一问是什么意思 一问读音 怎么读 一问,拼音是yī wèn,一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一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