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次 [bù cì]
1. 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书信结尾用语,意谓不详说。
不次 引证解释
⒈ 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
引《汉书·东方朔传》:“武帝 初即位,徵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颜师古 注:“不拘常次,言超擢也。”
《旧唐书·忠义传下·许远》:“禄山 之乱,不次拔将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兵事骤迁》:“嘉靖 间,不次用人。”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大奸既黜,典刑既正,然后悬赏功之格,为不次之擢。”
⒉ 书信结尾用语,意谓不详说。 晋 王羲之 《道护帖》:“得二十三日书,为慰。及还,不次。
引王羲之 报。”
宋 苏轼 《与胡郎仁修书》之一:“某未获躬诣灵幃,临书哽噎,谨奉慰疏不次。”
国语词典
不次 [bù cì]
⒈ 不依次序、不按常规。
引《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宋·欧阳修〈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劄子〉:「臣材识庸暗,碌碌于众人中,蒙陛下不次拔擢,置在枢府。」
不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体释义:⒈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⒉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⒊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清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白,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⒋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
- 2.
上变释义:向朝廷告发谋反等非常事变。《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 九年,贯高 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资治通鉴·汉高帝九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变,非常也。谓上告非常之事。”《金史·酷吏传序》:“熙宗 迭兴大狱,海陵 翦灭宗室,鉤棘傅会,告姦上变者,赏以不次。”清 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嘉庆 十七年,大姚 令上变,告 乌龙口 有众数千,啸聚为乱。”
- 3.
不减释义:不次于,不少于其英雄本色不减当年。
- 4.
中斩释义:犹中断。 明 夏完淳《<续幸存录>自序》:“本朝中斩之由,莫不次第详尽。”龚振黄《青岛潮》第七章:“八年来患难支持之教育,不致从此中斩。”
- 5.
伎术释义:技艺方术。《鬼谷子·中经》:“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汉 荀悦《汉纪·平帝纪》:“传募有伎术者,待以不次之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伎术。”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数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侧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宋 高承《事物纪原·伎术医卜·伎术》:“凡伎术皆自 轩辕 始。”
- 6.
助饷释义:⒈明 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加派的赋银。《明史·食货志二》:“崇禎 三年,军兴,兵部尚书 梁廷栋 请增田赋……后五年,总督 卢象昇 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名曰助餉。”⒉捐钱以补充军费。清 李渔《风筝误·请兵》:“将官们都是京营小校,因为助餉有功,不次陞来的。”
- 7.
卜相释义:⒈占卜看相以断吉凶。《汉书·张禹传》:“禹 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於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 吴 语。”⒉选择相才。明 刘若愚《酌中志·黑头爰立纪略附》:“甘罗 十二为丞相,我朝卜相亦曾不次用人,不拘资俸云。”
- 8.
吴儿释义:⒈吴 地少年。 《晋书·隐逸传·夏统》:“充(贾充)等各散曰:‘此 吴 儿是木人石心也。’”宋 梅尧臣《陪泛西湖》诗:“船学 吴 儿刺,吟稀 楚 老新。”元 萨都剌《和王本中直台书事》诗之二:“近曾夜直南臺上,学得 吴 儿《白苧歌》。”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弦絶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而木石 吴 儿,且将以不入耳之言,来劝勉。”⒉对 吴 人的蔑称。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吴人”。参见“吴子”。
- 9.
异才释义:⒈亦作“异才”。 特出的才能。《后汉书·孔融传》:“融 幼有异才。”《通典·选举三》:“其有异才高行,听擢不次。”梁启超《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四:“代表虽怀异才,抱血诚,独于其年之少,其进之新,则无术以自解。”⒉指有特出才能的人。汉 王充《论衡·问孔》:“彼见 孔子 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郭沫若《关于曹禺的<雷雨>》:“像 英国 有名的 达尔文 家,累代实行从兄弟结婚而屡有异才出现,正是这种科学的见地之无存心的较温和的实践。”
- 10.
待制释义:⒈等待诏命。《后汉书·蔡邕传》:“侍中祭酒 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埶之徒,并待制 鸿都门 下,憙陈方俗閭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⒉官名。唐 置。太宗 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 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 武德殿 西门。文明 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 章善、明福门。先天 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 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 集贤门,凡十三人。崔祐辅 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宋 因其制,于殿、
- 11.
次叙释义:⒈指市场中的管理处和商肆行列。《周礼·地官·司市》:“以次叙分地而经市。”郑玄 注:“次,谓吏所治舍……叙,肆行列也。”孙诒让 正义:“凡官吏治事处,通谓之次……肆行列前后有次第,谓之叙。”⒉次第,顺序。旧题 汉 刘向《上<子华子>序》:“今其书编离简断,以是门人弟子共相缀,随记其所闻,而无次叙,非子故所著之书也。”晋 袁宏《<后汉纪>序》:“前史闕略,多不次叙。”
- 12.
洗拔释义:⒈涤除尘俗,超出物外。南朝 梁 王僧孺《礼佛唱道发愿文》:“故欲洗拔万有,度脱羣生。”⒉除去垢辱,提拔重用。唐 白居易《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诗:“太原 一男子,自顾庸且鄙;老逢不次恩,洗拔出泥滓。”明 沉德符《野获编·京职·周宁宇少卿》:“臣为 张居正 门生,素称相知,且受其洗拔,何尝有隙,臣死不敢诬地下。”
- 13.
绮语释义:⒈佛教语。涉及闺门、爱欲等华艳辞藻及一切杂秽语。十善戒中列为四口业之一。南朝 梁武帝《答<菩提树颂>手敕》:“但所言国美,皆非事实,不无綺语过也。”《法苑珠林》卷八八引《成实论》:“虽是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綺语。或是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或虽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恼心説故,皆名綺语。”⒉指纤婉言情之辞。清 李渔《怜香伴·香咏》:“贫尼少时也学拈毫,自摩顶以来,十年不作綺语了。”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近人为词,习綺语者,託言 温 韦。”瞿秋白《饿乡纪程》四:“或是竟顺流忘反,成绮语淫话的烂小说
- 14.
胡越释义:⒈胡 与 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汉 邹阳《上书吴王》:“臣闻 秦 倚 曲臺 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宋 司马光《言施行封事上殿札子》:“汉武帝 详延特起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终获其用,威加 胡 越。”清 姚鼐《咏古》之二:“秦皇 服 胡 越,六合归悬衡。”后亦泛指异族。清 夏燮《中西纪事·剿抚异同》:“而听该酋置馆,杂居齐齿,胡越横行輦轂,羌夷布满街衢,自古及今,实所未闻。”⒉胡 地在北,越 在南,比喻疏远隔绝。《淮南子·俶真训》:“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
- 15.
诬谮释义:进谗诬陷。《汉书·刘向传》:“显 诬譖 猛,令自杀於公车。”唐 许棠《寄建州姚员外》诗:“诬譖遭遐謫,明君即自知。”《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实 恃恩骄傲,许人荐引,不次拜官,及诬譖斥逐,皆如期而效,士大夫畏之侧目。”
- 16.
超阶越次释义:指越过原有的等级顺序,多指越级提升官吏。同“不次之迁”。
- 17.
都头释义:军职名。 都将的别称。 唐 末 田令孜 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诸都以都将率领,亦称都头。 五代 沿之。 宋 时禁军有都头、副都头,位次指挥使。《新唐书·兵志》:“ 僖宗 幸 蜀 , 田令孜 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诸都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旧五代史·梁书·李重胤传》:“﹝ 重胤 ﹞率众来降。 太祖 素识之,拔用不次,署为先锋步军都头。”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宋金官印》:“ 宋 军制以五百人为一营,每营设指挥使一员,其下为五都,每都马军设军使一员,副兵马
- 18.
马士释义:即马夫。《宋书·蒯恩传》:“﹝ 蒯恩 ﹞每捨芻於地,叹曰:‘大丈夫弯弓三石,奈何充马士。’”《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四年》:“僕隶皆不次除官,捉车人至虎賁中郎将,马士至员外郎。”参见“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