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行踪 行踪的意思
xíngzōng

行踪

简体行踪
繁体行蹤
拼音xíng zōng
注音ㄒㄧㄥˊ ㄗㄨ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áng hàng héng xíng,(1) 行列。【组词】:字里行间。罗列成行。(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组词】:泪下两行。(5) 某些营业所。【组词】:银行。花行。商行。(6) 行业。【组词】:同行。各行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组词】:行棉袄。行几针。(1) 走。【组词】: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2) 出外时用的。【组词】:行装。行箧。行李。(3) 流通,传递。【组词】:行销。风行一时。(4) 从事。【组词】:进行。(5)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组词】:行商。行营。(6)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组词】: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7) 实际地做。【组词】:行礼。行医。行文。(8) 可以。【例句】:不学习不行。(9) 能干。【组词】:你真行。(10) 将要。【组词】:行将毕业。(11)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例句】:五行(“金”、“木”、“水”、“火”、“土”)。(12) 古诗的一种体裁。【组词】:长歌行。(13) 汉字字体的一种。【组词】:行书。(14) 姓。

zōng,(1) 人或动物走过留下的脚印。【组词】:踪影。踪迹。追踪。失踪。跟踪。无影无踪。

基本含义

行踪指一个人的活动轨迹或行动动向。

行踪的意思

行踪 [xíng zōng]

1. 行动所留的痕迹。

行踪难测。

[whereabouts; vestiges; traces;]

行踪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行踪”。行动的踪迹。见“行踪”。

唐 曹唐 《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诗:“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簫管是行踪。”
宋 梅尧臣 《送昙颖往庐山》诗:“苍翠入众目,巖壑少行踪。”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行踪为兄识破,抵赖不得了。”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这回书紧接上回,讲得是 安公子 一人落在 茌平 旅店遇见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本领惊人,行踪难辨,一时错把他认作了一个来歷不明之人,加上一番防范。”
秦牧 《湘阴热浪记》:“十八股土匪,共五千多人,行踪飘忽,四出劫掠。”


国语词典

行踪 [xíng zōng]

⒈ 出没的踪迹方向。

唐·曹唐〈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诗:「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箫管是行踪。」
《西游记·第五回》:「今日东游,明日西荡,云来云去,行踪不定。」

如:「行踪诡秘」。

萍踪 足迹 踪迹


行踪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萍踪释义:像浮萍那样漂泊不定的行踪:萍踪浪迹。
    • 2.
      足迹释义:脚印:祖国各个角落都有勘探队员的足迹。
    • 3.
      踪迹释义:行动所留的痕迹:各个角落都找遍了,仍然不见踪迹。

行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西南北释义: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2.
      东飘西泊释义:指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 3.
      乍往乍来释义:乍:忽然;往:去。一会儿走,一会儿又来。形容来去行踪不定。
    • 4.
      云游释义:到处遨游,行踪无定(多指僧尼、道士):云游四海。
    • 5.
      云游四海释义:出自唐·沈佺期《黄鹤》,指像行云一样在四海漫游,行踪不定。
    • 6.
      云游天下释义:有如行云,到处游荡,行踪不定。
    • 7.
      仙凫释义:⒈《后汉书·方术传·王乔》:“王乔 者,河 东人也。显宗 世,为 叶 令。乔 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輒有双鳧从东南飞来。於是候鳧至,举罗张之,但得一隻舃焉。乃詔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常以“仙鳧”作为履的典实。唐 段成式《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诗:“掷履仙鳧起,撦衣蝴蝶飘。”唐 姚月华《制履赠杨达》诗:“金刀翦紫羢,与郎作轻履。愿化双仙鳧,飞来入闺里。”唐 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仙鳧能作伴,罗袜共凌波。”⒉比喻足迹、行踪
    • 8.
      仙踪释义:⒈仙人的踪迹。后蜀 顾夐《甘州子》词:“曾如 刘 阮 访仙踪,深洞客,此时逢。”明 屠隆《綵毫记·祖饯都门》:“名山不远,访仙踨烟霞宿缘。”清 胡会恩《珠江杂咏》诗:“穗石 仙踪古,花田 粉泽妍。”⒉古人比升迁入朝为登仙,因借称应召赴京者的行踪。唐 刘禹锡《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诗:“雷雨江山起卧龙,武陵 樵客躡仙踪。十年 楚 水枫林下,今夜初闻 长乐 鐘。”
    • 9.
      仙迹释义:仙人的遗迹或行踪。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山四方周四百餘里,叠鄣之巖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 杜僎成 ﹞拜受什袭,辞归,……越数年,乃弃妻子,携仙迹,遨游名山,罕与人接。”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蓬莱仙迹》:“登州 蓬莱阁,颇多仙迹,士人往往有所见闻。”
    • 10.
      偃旗仆鼓释义: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 11.
      偃旗卧鼓释义: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 12.
      利利释义:机灵、活泼的利利,蹦蹦跳跳、神出鬼没,很少有人能看到它的行踪。
    • 13.
      南北东西释义: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14.
      南北人释义:《礼记·檀弓上》:“今 丘 也,东西南北之人也。”郑玄 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
    • 15.
      南船北车释义:比喻行踪不定。
    • 16.
      卧旗息鼓释义: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 17.
      卷旗息鼓释义:犹偃旗息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 18.
      变迹埋名释义:改变行踪,隐匿姓名,使人不知。
    • 19.
      四处漂泊释义:四处:到处。漂:就如一个东西在水上漂,说明行踪不定。泊:停下来。就是在好多地方奔波,且不固定。
    • 20.
      声迹释义:⒈亦作“声跡”。 声望与事迹。《后汉书·李法传》:“﹝ 李法 ﹞出为 汝南 太守,政有声迹。”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统寺》:“苏秦 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跡也。”宋 文天祥《出真州》诗序:“予平生仕宦,声迹比比,不曾至 淮。”《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仰御史臺体察,虽未任满,许行奏代。”明 李东阳《武昌府学重修记》:“张公 以《春秋》举进士,绩学翰林,歷著声跡。”《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边远见职有声迹者,使之内迁。”⒉犹言音讯行踪。五代

行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西南北释义: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2.
      东飘西泊释义:指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 3.
      乍往乍来释义:乍:忽然;往:去。一会儿走,一会儿又来。形容来去行踪不定。
    • 4.
      云游释义:到处遨游,行踪无定(多指僧尼、道士):云游四海。
    • 5.
      云游四海释义:出自唐·沈佺期《黄鹤》,指像行云一样在四海漫游,行踪不定。
    • 6.
      云游天下释义:有如行云,到处游荡,行踪不定。
    • 7.
      仙凫释义:⒈《后汉书·方术传·王乔》:“王乔 者,河 东人也。显宗 世,为 叶 令。乔 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輒有双鳧从东南飞来。於是候鳧至,举罗张之,但得一隻舃焉。乃詔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常以“仙鳧”作为履的典实。唐 段成式《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诗:“掷履仙鳧起,撦衣蝴蝶飘。”唐 姚月华《制履赠杨达》诗:“金刀翦紫羢,与郎作轻履。愿化双仙鳧,飞来入闺里。”唐 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仙鳧能作伴,罗袜共凌波。”⒉比喻足迹、行踪
    • 8.
      仙踪释义:⒈仙人的踪迹。后蜀 顾夐《甘州子》词:“曾如 刘 阮 访仙踪,深洞客,此时逢。”明 屠隆《綵毫记·祖饯都门》:“名山不远,访仙踨烟霞宿缘。”清 胡会恩《珠江杂咏》诗:“穗石 仙踪古,花田 粉泽妍。”⒉古人比升迁入朝为登仙,因借称应召赴京者的行踪。唐 刘禹锡《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诗:“雷雨江山起卧龙,武陵 樵客躡仙踪。十年 楚 水枫林下,今夜初闻 长乐 鐘。”
    • 9.
      仙迹释义:仙人的遗迹或行踪。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山四方周四百餘里,叠鄣之巖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 杜僎成 ﹞拜受什袭,辞归,……越数年,乃弃妻子,携仙迹,遨游名山,罕与人接。”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蓬莱仙迹》:“登州 蓬莱阁,颇多仙迹,士人往往有所见闻。”
    • 10.
      偃旗仆鼓释义: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 11.
      偃旗卧鼓释义: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 12.
      利利释义:机灵、活泼的利利,蹦蹦跳跳、神出鬼没,很少有人能看到它的行踪。
    • 13.
      南北东西释义: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14.
      南北人释义:《礼记·檀弓上》:“今 丘 也,东西南北之人也。”郑玄 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
    • 15.
      南船北车释义:比喻行踪不定。
    • 16.
      卧旗息鼓释义: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 17.
      卷旗息鼓释义:犹偃旗息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 18.
      变迹埋名释义:改变行踪,隐匿姓名,使人不知。
    • 19.
      四处漂泊释义:四处:到处。漂:就如一个东西在水上漂,说明行踪不定。泊:停下来。就是在好多地方奔波,且不固定。
    • 20.
      声迹释义:⒈亦作“声跡”。 声望与事迹。《后汉书·李法传》:“﹝ 李法 ﹞出为 汝南 太守,政有声迹。”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统寺》:“苏秦 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跡也。”宋 文天祥《出真州》诗序:“予平生仕宦,声迹比比,不曾至 淮。”《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仰御史臺体察,虽未任满,许行奏代。”明 李东阳《武昌府学重修记》:“张公 以《春秋》举进士,绩学翰林,歷著声跡。”《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边远见职有声迹者,使之内迁。”⒉犹言音讯行踪。五代

行踪造句

1.此行既是偷袭,当然得偃旗息鼓,隐密行踪

2.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在外面惹是生非,所以他们经常关心孩子的行踪交往。

3.王先生是个特务,总是行踪不定,神出鬼没。

4.小王一向神出鬼没,行踪飘忽不定。

5.公安人员正严密监视嫌疑犯的行踪

6.不管敌人行踪怎样诡秘,我们都能侦察得到。

7.我不抱怨。三天来,我走了很多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做希望。

8.这个人的行踪诡秘,十分可疑。

9.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

10.也许我们终将行踪不明,但你总该记得我曾因你动情。

11.父母了解子女的行踪,不但免去父母的挂心,亦可避免意外发生。

12.太阳日出日落永不改变,我知道我无法阻止太阳的行踪,就如我无法阻止对你的思念。

行踪(xingz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行踪是什么意思 行踪读音 怎么读 行踪,拼音是xíng zōng,行踪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行踪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