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迹 [yǐn jì]
1. 见“隐迹”。
隐迹 引证解释
⒈ 见“隐跡”。亦作“隐蹟”。隐藏踪迹。指隐居。 《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 程高 寻求积年,翁乃授之。
引高 亦隐跡不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汝当辅我 睿宗 及 开元 圣帝,未可隐跡山巖,以旷委任。”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隐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混释义:完全隐迹。
- 2.
僻浄释义:偏僻清净。《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今既大事已毕,欲同主人纳还原受官誥,私去隐迹埋名,寻箇僻浄去处,以终天年。”《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他要进去,你可另引他到后面僻浄房内去。”《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当下两人走出来,到一个酒楼上,拣了一个僻浄座头坐下。”
- 3.
六要释义:古代画论所总结的绘画的六个要领。其说有二:(1)五代 荆浩《笔法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2)宋 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捨短六也。”其说本 南朝 齐 谢赫 画家六法。参见“六法”
- 4.
投心释义:⒈诚心。《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俭 以计厚待 钦,情好欢洽。钦 亦感戴,投心无贰。”南朝 宋 鲍照《咏白雪》:“投心障苦节,隐迹避荣年。”⒉指诚心归附。晋 潘岳《杨荆州诔》:“鸟则择木,臣亦简君。投心 魏 朝,策名委身。”
- 5.
栖游释义:亦作“栖游”。 隐迹优游。
- 6.
栖踪释义:犹隐迹。
- 7.
栖迹释义:遁身隐迹。
- 8.
沈迹释义:亦作“沉跡”。隐迹;匿迹。
- 9.
焚轨释义:烧车。比喻隐迹。清 金农《怀张先辈幼持林居》诗:“十年焚轨卧林芿,深闭书堂少俗矜。”
- 10.
窜迹释义:遁迹;隐迹。
- 11.
荆蛮释义:古代中原人对 楚 越 或南人的称呼。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荡播越,窜在 荆 蛮,未有攸厎。”《史记·吴太伯世家》:“太王 欲立 季歷 以及 昌,於是 太伯、仲雍 二人犇 荆 蛮,文身断髮,示不可用。”唐 白居易《晋谥恭世子议》:“周 之衰也,楚子 以 霸王 之器,奄有 荆 蛮,光启土宇,赫赫 楚国,由之而兴。”《西湖佳话·西湖隐迹》:“荆 蛮 之隐,是让国也。”炉魂《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 楚 号雄区,人多忠节……以 荆 蛮 之餘气,鬱百年之奇气,奋能独立,强足一国。”
- 12.
贞白释义:⒈谓守正清白。《后汉书·第五伦传》:“性质慤,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 贡禹。”唐 白居易《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公为人温恭信厚,为官贞白严重,友于兄弟,慈于子姪。”清 方履籛《祭庄印山夫子文》:“迺锡赤綬,俾全隐迹,栖迟衡门,终保贞白。”⒉指 南朝 梁 陶弘景。《云笈七籤》卷五:“﹝ 陶弘景 ﹞ 大同 二年告化,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常,屋中香气,积日不散,詔赠中散大夫,謚 贞白先生。”前蜀 杜光庭《对表》:“昔者 魏 重 谦之,梁 尊 贞白,汉 称 曼倩,秦 有 子平,礼容
- 13.
隐迹释义:⒈见“隐跡”。⒉亦作“隐蹟”。隐藏踪迹。指隐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 程高 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 亦隐跡不仕。”唐 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叶法善》:“汝当辅我 睿宗 及 开元 圣帝,未可隐跡山巖,以旷委任。”王西彦《静水里的鱼》:“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